巴音布鲁克(2001年10月2 日)
早晨气温很低。我们驱车出发后不久便到达山顶(脊),从一个像“门洞”一样的很浅的山洞处翻过了天山。出了山洞,便进入了一个冰雪的圣洁世界。四周叠现的群峰上白雪皑皑,路面上都是冰雪,很滑,开车必须十分小心。
在这样的山路上不知盘行了多长时间,地势越来越低,最后终于见到了化雪的路面。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望无边的“绿地毯”,那是巴音布鲁克草原。我们已离开了库车县所在的阿克苏地区,进入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境内了。
多年前我曾经去过大庆郊外的一个所谓草原。远看是个大草原,走近了一看,绿不绿黄不黄的杂草毛,稀稀拉拉的,地面还疙疙瘩瘩的。而眼前的大草原则是平坦、整齐、纯绿,走在上面十分柔软富有弹性,比走在真正的绿地毯上还要舒服。这里真是一块宝地。
前方出现了一片蒙古包群,由于这次工作任务不是很急,于是我们决定停车就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
当地人好奇的打量着我们,但却都听不懂我们的问话,无法交流。正在郁闷之中,来了一个当地的文化人,懂点汉语,大概是个教员之类的,这才与我们交流起来。
我们在这里解决了午饭后,看到周围有马,赶紧叫来一个孩子,示意让他们教我们骑马。于是这孩子呼啦一下就叫来了好几匹马,牵马来的都是妇女和少年。
这些少年牵着马,嘴里不知道咕咕咙咙的对我们反复地讲些什么,最后我终于先听懂了,他们是在用蒙语的语调说汉语呢:“十块钱”——骑他的马你要给他十块钱。行!
教我骑马的是一个蒙族妇女,非常热情。她先让我坐上她的马,然后她在我的身后也翻身上马,她要先带着我骑一程。她让我和她一起拉着缰绳,开始一边示范一边飞快地说着蒙语,抑扬顿挫的,根本不在乎我是否听得懂。
拐弯,挥鞭,打马冲上坡了——随着“剧情”进展,我身后的“配音讲解”声也越来越大,她喊着,在快速激动地“解说”着。听得出,她在努力指导我,讲解要领,中间似乎还夹杂着打马上坡的激情呼喊。我呢,闷不吭声,啥也听不懂,呆呆地跟着,这样的反差也太大了吧。不知怎么,这样的情形对我无形中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真是一个相当难耐的时刻。
终于,为了与这样的氛围相适应,我也开始非常奇怪地在风中高声乱喊了:
啊,太美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草原,你们蒙古族人真好,但是我什么都听不懂,你喊我也喊,看谁声音大,我们两个都是胡言乱语……
见我发声了,她喊得更加开心带劲了。就这样,我们各喊各的,这样的情景看上去相当有趣。我想,这时候彼此交流的是那种交流的形式,交流的气氛感觉,而语言中具体内容,都被被双方“明智”地干脆潇洒地丢弃一边了。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两种文化现象的一种原始碰撞吧。在这个碰撞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个草原民族中的那种热情,豪放的性格。
带着我骑了一圈后,她开始尝试着让我自己单独骑行。她热情的“讲解”了许多的要领,我一句也听不懂,但还是频频点头,仿佛都懂了一样。总之,我们“谈”得很投机。
让我单独上马,我行吗?试试看。
我想,动物也是懂感情的,我一定要先和它做朋友,它就会配合你了。于是我先轻轻摸遍它的脸,再轻轻地拍拍它的脸,表示一下亲近。做完这些我就开始蹬鞍上马。师傅“讲”的要领好像是要用两大腿做夹的动作,而不要死死的一屁股坐死在鞍上,马儿也要背上的东西放得舒服些才好。尤其是在它飞奔起来的时候,它需要轻盈的奔跑,如果背上的人能够配合它,它就会跑得非常轻松了。
怎么挥鞭,怎么使用缰绳让马掉头,减速或停下,我按照她“教”我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慢慢领悟着。最后,她将马鞭完全交给我,放手让我赶马飞奔。我试着按照我理解的去做,几个回合下来,已经能够自如地奔跑了。
她看我学的挺像样了,于是就有事走开了,让我一个人练。毕竟我还是初学水平,练了几个回合,大概马儿也渐渐累了,加上主人不在身边,当我再一次命令它冲上山坡后,它不听使唤了,而是径直向它家的蒙古包走去。
回家就回家吧。当它走到蒙古包边时,我刚下马,突然,她家的两条大狗便吠着冲了过来,吓得我赶紧重新跨蹬上马,飞也似的扬鞭逃离。
刚走不远,那马儿恋家又绕回来了。两条大狗刚刚躺下,看见我回来了,又立刻杀了过来。最终,帐篷里的孩子出来才给我解了围。
告别了牧民们,我们继续前进。路上,同事奇怪的问我,你们谈的什么,那么开心?我说,教我怎么骑马呀。要不然我的骑技会进步这么快吗?——今天,他们都学得没有我好,都怪自己的马不听话,没有选好马。
不远处是美丽的天鹅湖,一帮带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正在湖边守望。这些人告诉我们说,为了等待一个想象中的景色,他们已经在这里经呆了十多天了。
当晚,我们穿过巩乃斯林场,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落脚后,我的腿胯由于“夹”马的动作,开始阵阵地酸痛起来。

注:
巴州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也是全国生态地貌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山脉、沙漠、湖泊、草原、戈壁、森林、湿地、河流、雪山等等,据说有48种之多。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