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于丹举例所想到的

(2006-10-10 20:35:24)
分类: 杂文
    百家讲坛上于丹讲说《论语》,好评如潮。其间为说明一个观点,举了一个国外的例子。说在欧洲某国有一个人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做了一个种南瓜的实验,他将院子里的正在生长未成熟的小南瓜上都压上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其在重压下生长。另外还有一个小南瓜,采取的方法跟其它南瓜不一样,采取先压一件稍轻些的物体,然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慢慢的增加着压在它上面的重量,结果最后这只南瓜上压的重量最重。等到南瓜收获的那一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其它南瓜不管它们曾经身上压过的物体的重量是重还是轻,这时候用刀都能切开,而那只曾经给它慢慢增加负重的南瓜,却不能切开。实验者改用斧头劈,还是劈不开,改用锯子锯,锯不开,整个象一块石头。后来采用电锯才能费力的锯开它。于丹将这个例子用来说明人在外界的心理的重压下,能够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最后心灵承受力却能达到想象不到的坚韧。
    这个例子很美。往往一个高明的演讲者,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善于用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来加强他的论点。而这个例子必须是很少有人听过的,否则,感动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演讲者就必须知识广博又强记博闻,还要在最恰当的时候使用这些例子,从而增加他的论点的“杀伤力”。试想如果这个例子大多数人听过,那是多么的扫兴。所以一个演讲家要想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够不被听众抛弃。但这又是何其不容易。等到货卖光的时候,就正是风水转向的时候到了。想当初,李燕杰风靡全国,而现在的李燕杰在什么地方打瞌睡呢?
    这个例子很美。为什么我们都感到它的美,而没有人去怀疑他的真假,或去自己再亲自去做一下这个实验?原因不是我们这时候突然变得不科学了,不严密了。而是我们此刻心中,期待的就是这个结论,不管这个例子是否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出来,我们都一样的坚信,一样的无需考证。因为这样一个论点,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是朦胧存在的,而这个例子的作用正是帮助听众将朦胧的论点清晰化了。也就是帮助听众找到这个论点的恰如其分的“形容词”而已。是否严密是否科学在这里不重要了,而找到一种明朗的说法此时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在心底产生了共鸣:“比喻得好,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这种说法多美”。这个例子说明,人是离不开信仰的,在信仰面前,别的我什么都不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点,人才变得可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离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