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本佛教名词,意为众多僧人住在一起,好比林木丛聚,而道教也称自己的庙宇为丛林。
早期印度的佛,哪一个地方邀请,就到哪个地方去。讲一个时期之后,别的地方邀请,又去另一个地方,都不是久住。
佛法传到中国来,才有寺院、丛林,才有固定的住所,因为佛教是中国帝王迎请到中国的。在印度,社会大众对托钵的僧人很尊敬,都恭敬供养;而中国人当托钵的是“要饭的”,这是最令人瞧不起的。而僧人,是皇帝迎请来的客人,皇帝又拜他做老师,哪有让皇帝的老师到街上去讨饭的道呢?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以后就变成中国化了,不再托钵、不再树下一宿了,而是盖好房子给他们居住,而且宫廷派专人侍候供养僧人,使僧人不要再为了生活那样辛苦!
到唐朝的时候,寺院发展成“丛林”,百丈大师根马祖,是丛林制度的二位创始人。马祖是禅宗道一禅师,俗姓马,是禅宗第八代祖师,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丛林中的一切规矩都是百丈大师草拟的,他们两个人建立了中国丛林。丛林是什么呢?就是佛教“大学”。有规模、有制度,把佛教教学制度化了。不象从前是私人私塾式的互相传授,规模很小,也没有一个制度。从马祖之后,中国佛教走上制度化,变成了大规模的“
学校”。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外国没有的。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有一样不是达到最高境界的。
全真道创教祖师王重阳立下的“出家住丛林”这一教规中的“丛林”,就是借用了佛家的“丛林”概念,将道观比做“丛林”。就是说修行不要在外面到处流浪,而是要多人在一道“丛林修行”,就是说在道观里练功修道。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的始祖是(少阳)东华帝君。少阳传(正阳)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吕洞宾,纯阳传刘海蟾(刘操),再传王重阳(王阳),道教称北五祖派。全真派创教者王重阳,为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于金大定七年(1167)从终南山前往山东宁海一带传播道教。先收马钰、孙不二夫妇为徒,建立”全真庵”以收徒传道。凡学其道者,均号全真道士,固称为全真道或全真教。
全真道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刚学道的主要经典是《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等。王重阳又著《全真立教十五论》等基本教义十五条,即:一要出家住观,二为云游参访,三要学书解经,四要精研药物,五要会修造庙观,六要住丛林结伴,七要静养,八要定心坐静,九要学会调和五炁,十要炼性,十一要修性命,十二要积功累行,十三要超脱三界(欲、色、无色界),十四要养生,十五为超离凡世等作为全真道立教规范,特别是后来他的七位大弟子: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刘处玄(号长生),丘处机(号长春),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孙不二(号清静)分别开创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崙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七大派,道教称“北七真派”,使金元时期道教大兴。特别是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道教进入了鼎盛之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