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的文学批评
——对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看法
衣向东
20多年前,我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很在意批评家对某位作家创作的文学批评,甚至渴望有一天也能得到批评家的关注,哪怕是几个字的点评。那时候的批评家,还有自己的操守。然而今天,我跟许多作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倘若议论哪位作家或者哪部作品,赢得了批评家的一些文字评论,大家都会露出嗤之以鼻的笑意。毫无疑问,作家已经不把批评家的文字当回事了,无论他们说好说坏,都不予采信。这就是当下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关系。
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种批评思潮风起云涌,各种批评流派此起彼伏。这种繁荣,一方面为我们审视文学作品的提供了崭新视角,对各种作品有了全新的体验,有了多元化的解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批评流派和批评现状,也确实呈现出泥沙俱下的现象。
第一,当下批评家与作家完全剥离,批评跟创作的疏离化倾向明显加剧。这应当是当今批评界最大的硬伤。文学批评与创作本身失去了天然的血肉联系,呈现出“皮肉分离”的态势。批评家对作品引经据典,指手画脚,其实都是隔靴搔痒。批评家对作品的解读,没有切入思想和艺术的深层,缺乏真知灼见。批评家说得口干舌燥,但作家却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批评家和作家缺少必要的心灵沟通,批评和创作失去了良好的互动机制。这种互不理会的创作批评现状,使作家和批评家只能拘囿于自己理念中,独立地构建着互为陌生的文字世界。
这种疏离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批评思维和创作思维经常“错位”。批评家往往出现指鹿为马的现象。他们或者把对小说的批评写成简单的读后感,或者对作品内容进行重组式的梳理,或者对作品进行肢解性的解读,但是这些肤浅的梳理、碎片化的注解和过度的延伸,违背了作家的创作初衷,完全是批评家一厢情愿的自娱自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些批评家对一些作品的理解,甚至不如一些读者的理解更深刻。
第二,当下文学批评机械化倾向不减。一些批评家往往喜欢研究某种西方的某个流派的理论。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自身批评体系的完备与创新,善于把作品纳入自己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理论领域,对作品进行强制性解读,完全是“拉郎配”式的霸道文风。这种批评虽然有时会让我们眼前一亮,但是并不持久。当我们对这种类型的批评家一旦熟悉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文学批评往往是一种套路。他们喜欢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界定各种不同的作品。而且这种解读由于理论自身的局限,往往给读者一定的误导。对作家而言,这种解读,时常能从不“可能之处”读出的自己创作时都意想不到的“可能”,而自己精心蕴含的某种“可能”,却很容易被排除在特定的体系之外,被视而不见。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和批评的主客体位置发生逆转,作品有时完全被动地成为某种理论的现实注解。同时,由于批评家缺乏独立的思维品质,批评就成了“炒作”概念的现象,什么“女性写作”、“后现代写作”等等,用别人看不懂得术语、难以理解的思维,将一篇文章人为地晦涩化,使文学批评成为哗众取宠的手段。
第三,文学批评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如今大多数批评家的文字,都成了赞美诗。他们经常作为“贵宾”,被请到各种作品研讨会现场作秀,他们甚至连作品都没有完整读下来,就东拉西扯成了一篇文字,这样的写作失去了自我主动性,成为一种被动的劳动,因而缺少对作品独到的思索与批评,写出的评论文字,都不及一些读后感精彩。即使对那些垃圾文字,他们照样能挖掘出“亮点”,津津乐道地违心赞美,批评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出现了“甜化”的批评走向。批评家的批评起点不是从文学作品出发,而是“知人论世”,一味吹捧。这些批评文字,自然对作家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术,起不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相反,却使作家和读者迷失了自我。
其实当今的作家,并不是不需要文学批评,或者说不喜欢批评的文字。就我而言,我希望听到的不是赞美诗,而是非常有见解的文学批评,希望批评家能够针对我的作品,对我未来的写作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我的感觉,批评家不应该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应该对文学创作具有前瞻性,高屋建瓴地提出自己正确的导向。批评家应该参与到作家的创作中去,跟踪作家的创作,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成为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好伴侣。
由于对批评家的文字失去兴趣,这些年我更关注读者对我作品的批评。在网络上与读者互动中,我常常惊喜地发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某些体验和构思设计,会在一些读者那里得到共鸣。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有时会出现作者之心、读者之心和文学作品中人物之心“三心”完美地统一。我感觉这种统一,既是真诚的,也是深刻的。读者批评有时虽然稚嫩,甚至言辞过激,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而这种见解,全部根基在于读者对作品的热爱、对作者深透的理解之上。这些感悟,抛弃了学院批评冰冷而似乎严谨的理论体系,远离了各种深奥晦涩的术语,有时寥寥数语,却能击中要害。他们不是把作品试图进行理念注解,不是把作品进行宏大的意义阐释,更多的是贴近生活、贴近作品的,贴近人物的自我见解。读者的许多批评,滋润了我的文学创作。
难道,我们的批评家,真的还不如读者的水平?当然不是。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的批评家跟当下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一样,一步步滑入堕落的深渊。要改变这种现状,批评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研究作品和研究作家做起,守住自己贞操,把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传达给读者。
沉睡在批评家心底的那些真实的声音,其实是很有分量的,也是我们作家最需要的。
2011年末写于犁月斋
【此文已给文艺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