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谈之十二 ------ 小说的层次
(2008-10-31 17:01: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谈创作谈 |
这个开头一下子带出了棉花被子,接下来告诉读者,在北京当兵的马宁娶了北京的媳妇,要回老家结婚,担心南方阴冷,特意叮嘱母亲做一床加厚的棉花被子.
层次二,棉花被子温暖了一对新人.
母亲太在意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花被子,作用于城市儿媳身上的感受,儿媳盖着被子睡觉的夜晚,她却一直惦着棉花被子能否让儿媳感到温暖.儿媳一句无意的话,却成了婆婆一生的承诺.
母亲听说他们要走,略有紧张地问赵薇:“媳妇,是不是棉被薄了,夜里冷?”
赵薇说:“不是,我急着回去上班。妈,你做的这床棉被真软乎,放好了我们下次回来还盖。”
母亲连连点头说:“好好,一定给你们存好了。”
层次三,母亲开始为当兵在北京的儿子和大城市的儿媳珍藏棉花被子,在珍藏的过程中,母亲遇到的一个个磨难.
1,姐妹妹的不满和责怪;2,南方潮湿的气候;3,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这个突发事件,旨在加重棉花被子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母亲把棉花被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4,母亲的一天天衰老,最后竟然连晾晒被子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一层次,着重加深棉花被子中溶入的母爱,也凸现了几分悲壮色彩,为后来儿子收藏棉花被子做情感铺垫].
层次四,母亲去世,兄弟姐妹争抢家产的时候,儿子马宁突然提出自己就要那床加厚的棉花被子.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遗憾的是,赵薇没有跟马宁回去奔丧,她留在北京照料儿子小雨。小雨到了升初中的时候了,一分钟的学习时间都不能耽误。
这个铺垫,为接下来的财产处理作为伏笔.从后面看,就能理解先让姐姐交代母亲对棉花被子留下的话的重要性.如果把这段话放在后面,就没有作用了.
母亲去世后留下了三间房子,哥哥嫂子就把马宁和姐姐叫在一起,商量处理方案。要在过去,这三间房子没什么用处,但现在马湾镇成为观光度假的旅游胜地了,地价一天天上涨。据说母亲居住的这一带要拆迁,变成豪华的别墅度假村。嫂子就跟姐姐说,母亲生前的生活大都是她照料的,因此她要分得两间房子才合理。姐姐不答应,说弟弟马宁应该分得两间,理由是马宁结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嫂子就跟马宁的姐姐争吵起来。
[注意,没有哥哥的多话,哥哥在场,也一定说话了,但是不必去突出哥哥的话,嫂子和姐姐双方的意思表达已经明了,需要马宁围绕棉花被子说话了.]
一直沉默的马宁突然说话了:“你们都别说了,房子我一间不要,哥哥两间,另一间给姐姐,我就要木箱内那床加厚棉被。”
哥哥嫂子和姐姐都愕然了。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马宁选择了棉花被子,是读者众望所归,是读者的心愿.他的哥哥姐姐不理解,但是读者理解了.这场戏的重点,不在如何批判哥哥姐姐的道德问题,因此千万不要去费笔墨描写大家争吵的场面.
再说最后结尾的这个场面,虽然这个场面很短,但两段话的层次非常重要:
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一些泪水。
上面一段,是写马宁本人对棉花被子的情感.小说在这个地方结尾,也是可以的.但是,我总觉得还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于是又加了一段话: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熨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这段话,就是给棉花被子,又浓浓地涂抹上了一层感情.
当然,这么来解释,其实总是笨拙的.小说本来就是要靠"悟",我只能粗粗地梳理一下,供朋友们参考.在写小说前,一定要把纵向线条的层次理清楚了.相比较每一场面的层次,前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