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在北京 8
(2008-10-07 11:47: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说 |
姜睐离开不久,冯希望又以山东人的身份,跟一家很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副老总认识了,这位副老总姓李,是山东胶东人,那天见面,冯希望一听副老总的声音,就知道李副总是山东人,于是立即改说山东话了。说山东话,冯希望毫不费力,当兵那阵子,连队有三分之一的山东兵,再说,河南也挨近山东,某些地区的口音很相似。
李副总遇到自称山东老乡的冯希望,当然很高兴了,答应先给冯希望一个小装修工程,看看他们的势力怎么样。说是小工程,预算也是上百万,冯希望高兴地差点当场跳起来。回到住处,见了翟迎春,他就急忙连蹦了几下,先把那股高兴劲儿发泄出来之后,才把事情详细告诉了翟迎春和石磊几个人。
冯希望满怀自信地说:“这是我们的起点,我们从这里走向希望的明天!”
但是高兴之后,冯希望想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负责装修设计的姜睐走了,而这项工程,李副总看重的就是室内装修设计,怎么办?想来想去,想出个主意,就是上一次姜睐给柳树井那个公司设计的图纸还在,干脆用在李副总这项工程上吧。于是冯希望把图纸找出来,跟石磊和王宫仔细研究了一番,就按照这份图纸开工了。
姜睐离开了冯希望,联系了几个地方,最后只好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到了“朋聚”酒楼工作。这家酒楼的经理何朋聚是河南人,他是从河南老乡那里认识了姜睐,被她的遭遇感动了,说现在我们河南人,就缺少你这样有骨气的,如果你愿意,就到我们酒楼先呆着,我那里前台际需要一个负责结帐的,就算你帮我个忙,酒楼那里有吃有住的,你可以慢慢联系别的工作,有了好工作随时可以离开。
姜睐一想,这也不错,又看何经理很真诚,于是就去了酒楼上班。
姜睐到了酒楼才知道,何经理酒楼前台已经有一个小女孩了,根本不需要人手,何经理只是为了给她找个落脚的地方。不过,姜睐到了酒楼,也真帮了何经理很大的忙,她能吃苦,什么活儿都能干,如果厨房那边忙不过来了,她穿上一套白褂子,就扎到了厨房帮忙,把酒楼当成自家的那么用心。
但是,酒楼却不那么景气,一般顾客不愿意到河南人开的饭店酒楼用餐。有一次,一对青年男女已经点了菜,听说这是河南人开的酒楼,那女的就问男的,说:“能行吗?不会用死耗子肉糊弄我们吧?”
男的一听,也紧张了,说:“我们换个地方。”
服务员告诉他们,点的菜有的已经下锅做了,怎么办?男的说没关系,下了锅的我们照样付钱,总比我吃一肚子死耗子舒服呀。服务员到姜睐这里交钱的时候,姜睐一听就来气,她拿着钱追上两个青年男女,把钱还给他们说,我们河南人再穷,也不缺这么几个钱,不过我要告诉你,说不定哪一天,北京市委书记就是河南人,你是不是要搬出北京去?
酒楼的常客,大多数都是河南在京的一些公司,他们知道了酒楼经营的艰难,就把自己公司的客饭放在“朋聚”酒楼,有时别人请他们,让他们点地方的时候,他们也毫不犹豫地指定“朋聚”。河南老乡在一起聚会,也会有人为“朋聚”做广告,说你们有客饭都到“朋聚”去,那是咱们河南人开的,很不错,都去捧捧场吧。
有一次,一个河南孙老板请客,按照老乡告诉的地址,雇了两辆出租车,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寻找“朋聚”,找了一个多小时,出租车费化了上百元。那天正好还下了一点小雨,天有些阴冷,孙老板终于找到了“朋聚”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浑身打着哆嗦。姜睐当时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感动,急忙去找了一件衣服给这位孙老板换上了,还特意吩咐厨房,给孙老板免费送了两个地道的家乡菜。
尽管孙老板费了很大力气找到了酒楼,但那天他确实很高兴,酒楼的那种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让他请来的几个客人非常满意,几个人喝了不少酒。
送去了自己的客人,孙老板已经醉了,东倒西歪的要走。姜睐很替他担心,就劝他休息一会儿,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床铺上。孙老板一觉睡到凌晨一点多,醒来一看,姜睐和屋内几个女孩子都坐在那里没休息,孙老板就很不好意思,急忙爬起来走了。临走的时候,一脸的感动,把自己的电话告诉姜睐,说他在北京混了十几年,北京个方面的朋友不少,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就给他打电话。
当然酒楼仅靠这些在京的河南老乡是不够的,因此日子过得很艰难,每月都赔钱。但是何经理每月发给姜睐的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却从不拖欠,而且一分不少。姜睐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了,就告诉何经理,自己在外面又找了单位,准备离开酒楼。何经理最初不知底细,就答应了,但是后来从别的服务员那里了解了真相,知道姜睐离开酒楼,只是为了给酒楼减轻负担,何经理就坚决不允许她离开了。
何经理把姜睐叫到办公室,很动情地批评她,说:“小姜呀你可是看不起我何朋聚了,我还没落到吃不上饭的份上,告诉你,哪里也别去,就在这里呆着,除非你找到比我这里更好的地方。”
姜睐就又留下了,不过她真的四处联系,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其实这个时候,冯希望也在四处寻找姜睐。冯希望按照姜睐留下的那份室内装修设计图纸,给山东籍的李副总完成了装修工程,李副总非常赞赏,说室内的装修设计非常具有超现代理念,问是什么人设计的,冯希望告诉李副总,说自己公司有一名专门负责室内装修设计的女大学生,学的就是这个专业。李副总很感兴趣,当时就要见一见这个人,并说如果有可能,准备把另一项装修工程交给冯希望,工程预算五百多万。冯希望一听又高兴又苦恼,后悔自己把姜睐赶走了,一急之下,计上心头,把翟迎春叫来顶替姜睐。冯希望一再叮嘱翟迎春,要少说话,说普通话,尽量不说室内设计的话题,多说一些玩笑话。
翟迎春从来没经过这个场面,见到李副总之后,心里只想着说普通话了,对于李副总提问的话题,答非所问,没呆几分钟,李副总就知道翟迎春是一个冒牌货。
李副总很不满地对冯希望说:“你是不是担心我把你的人才挖走了?”
冯希望急忙说:“我们那个大学生姜睐,这几天外出办事了,这个翟迎春是她带的徒弟。”
李副总说:“我就要见姜睐本人。”
于是,冯希望四处寻找姜睐了。也巧合了,冯希望认识的一个河南老乡,经常去“朋聚”酒楼,就告诉冯希望,说“朋聚”酒楼有一个女孩子叫姜睐。冯希望立即赶到酒楼,找到了姜睐,把自己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姜睐。
冯希望已经做好了给姜睐下跪的准备,他估计姜睐这种倔强女孩,不会那么容易回去了,但是姜睐一听却非常高兴,没犹豫就答应了。姜睐还说:“祝贺你冯大哥,你终于走出来了,如果你的公司发展壮大了,可以安排很多河南人去工作,可以帮一帮‘朋聚’酒楼呢。”
姜睐跟李副总见了面,谈了一个下午,李副总对姜睐的才华非常欣赏,说可惜了在“明天”这个小公司,问她愿不愿意到他们开发公司工作。姜睐摇摇头,说我们公司虽小,但是迟早会发展壮大的。
姜睐幽默地说:“你听我们公司的名字,明天,多么有朝气。”
李副总这才想起问姜睐老家是哪里的,说:“听口音不像是山东的。”
姜睐笑了笑,说:“李副总你最好别问这个,我如果如实回答,怕吓着您,如果说谎话,我的自尊心就受到很大伤害。”
李副总更有了兴趣,说:“是吗?籍贯能吓着我?是魔鬼城的?还是河南的?”
姜睐微笑了一下,说:“既然老总一定问,我就只好回答了,河南的。”
李副总惊讶地看了姜睐半天,说:“你可真不像河南的。”
“是吗?那么河南人还有什么明显标志吗?”
“反正你不像河南人。”
“山东人都是梁山英雄好汉?也不全是吧。”
李副总听出姜睐说话的腔调,明显带有一些抗议,于是急忙解释,自己绝对没有别的意思。姜睐就说有别的意思也没关系,只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任性,中断了与“明天”公司的合作,那样的话,李副总留给我这个河南女子就只有一条路,跳楼自杀。
李副总不明白姜睐的话,看着姜睐说:“对不起,我可能什么地方伤害了你,请你原谅。”
姜睐叹了一口气,索性把自己的遭遇前前后后告诉了李副总,然后问:“你说我不自杀,还有什么路可走?我自己成败是次要的,可我不想拖累了冯希望。”
李副总显然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当时就给冯希望打了电话,说他已经决定把这项工程交给“明天”公司,由姜睐亲自设计装修方案,并将在流动资金上给予帮助。李副总还说,如果这项工程完成得很好,还有一项上千万的建筑工程也要交给“明天”公司。冯希望在电话里高兴的只会说“谢谢”两个字了,李副总就直截了当地说:“你不要感谢我,要谢就感谢姜睐,你们河南人有这样才气加骨气的女子,真是令人尊敬。”
姜睐回到了“明天”公司,冯希望给了她一个“副经理”的头衔,算是对她表示的歉意,同时明确规定了她作为公司的股东,将按照公司盈利的比例领取工资。姜睐笑了笑,对冯希望说:“你给我升了官,别的我不要,是不是给解决一间住房呀。”
冯希望当即答应了,他在北京重新注册了一个“明天”公司,每月四千元租用了三室一厅的楼房,这样即解决了办公地点,又解决了住宿吃饭问题,生活基本稳定下来。
翟迎春就成了冯希望和姜睐的专职炊事员了,每天快乐得要死,洗衣服、擦地板、做饭……有的是力气。最让她幸福的,是能够跟冯希望住在一间屋子里。乡下人,对于结婚证看得不太重要,只要在一起吃住,就是夫妻。
姜睐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间宿舍,她很用心地把房间布置了一番,一看就是没结过婚女人的天地。当然,还有一些孩子气的翟迎春,有时仍跑到姜睐的屋子里跟她作伴,担心姜睐一个人孤独。翟迎春到了姜睐的屋子,像两个人住帐篷的时候一样,还是裸睡,倒弄得姜睐不太好意思了。
不过姜睐心里就想:“这个翟迎春,真是个宝贝。”
又想:“这对夫妻,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