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的味道

(2008-02-01 12:15:0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过年的味道

                                                     衣 向 东

 

    前些年春节北京禁止放鞭炮,百姓都感觉少了许多过年的味道,于是近两年又恢复了放鞭炮的传统。但比起我们家乡来,北京的春节还是显得清汤寡水的。

    我老家在胶东,一晃离开家乡26年了,但那里浓浓的年味,始终埋藏在我的心底,成为我一生温暖的回忆。

    家乡的春节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腊二三,请走灶神爷;腊二五,迎玉皇大帝下凡;腊二六,大扫除;腊二七,做年食;腊二八,贴窗花;腊二九,封门口。似乎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省略。自进入腊月二十三小年,年的味道就逐渐浓厚起来,孩子们的眼睛里明显透出期盼与渴望,生活节奏突然加快,就连街头的狗叫,听起来也是那么欢快。这时候,低矮的瓦房内,终日飘溢着蒸煮炸的香气。

    我记忆最深的,是母亲们做面饽饽的场面。通常是三四位母亲在土炕上或坐或跪,围着一块大面板,几乎是赤膊上阵。因为发酵的精粉到了火候时,必须立即揉面,迟了蒸出了的面饽饽就带有一股发酵过头的酸味。母亲们用面做出形状各异的面饽饽,有元宝、猪头、神虫……还要做出翠竹、喜鹊、兰草、腊梅等花草,然后涂上颜料,镶嵌在面饽饽表面。面饽饽的主要用途,是正月里迎接来访的亲朋食用,还有去亲朋家里拜年的时候,作为携带的礼品。母亲们无论看到谁家精美的面饽饽花,总要夸赞几句,这时候得了夸赞的女主人,就在盈盈笑意里得到了一种满足。做面饽饽花就成了一项技术活。我母亲会做面饽饽花,年前的几天她是村里最忙的人,总要被邻居拉了去做帮手。

    到了90年代末,老家的面饽饽消失了,母亲们都嫌麻烦,也像城里人一样吃馒头了。近几年,老家很多传统的的东西又回来了,面饽饽竟然成为商品,进入了城市人春节的饭桌上。就在昨天,我收到老家人送来的八个面饽饽,那个头有半个篮球大。看着面饽饽,我觉得很亲切。

    乡下人过年,无论家里多么贫寒,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鞭炮,二是孩子们的新衣服。一个家庭没有鞭炮,就是一潭死水,将来的日子也就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新衣服,是父母们传达给孩子们的一种希望,一种信念,一种活着的理由。

    除夕之夜是家乡过年的高潮。早期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吃过晚饭,全家人就早早睡下。母亲总是在孩子们睡熟的时候,把他们的新衣服放在枕边。过了零点,父亲最先起床,在灶间点燃一个鞭炮,除走鬼神,然后打开屋门。几分钟后,村庄就被鞭炮声覆盖了。我和弟弟妹妹听到鞭炮声,慌慌张张从被窝爬出来,按照习惯伸手去枕边摸新衣服。总不会失望。

    我们穿好新衣服,走到父母面前给他们拜年,得了压岁钱,跑到院子放完了鞭炮,吃过了午夜的年饭,大约在凌晨两点钟,就在村里挨家挨户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了。

    总有几个沉不住气的半大孩子,在我们家还没有吃完午夜年饭的时候,就欢快而急促地拍响了房门。门一打开,孩子们就乱嚷嚷地喊,伯伯好大妈好,叔叔好婶子好……父亲和母亲分不清是谁喊叫他们了,嘴里一个劲儿应答好好好,手里忙着给孩子们分发糖块。孩子们领了糖块,呼啦啦撤出屋子,像潮水一样退去,接着,我们就会听到邻居的房门被拍得砰砰响,再接下来,我们的房门又被拍响了……

    除夕夜,天空总会适时地飘一些雪花,给乡村的春节营造出足够的气氛。铺了雪的街道在黑夜里泛着白光。大街小巷灯火闪烁,说笑声迭起。大人们手里举着手电筒,射出雪亮的光柱。这些光柱在人们头顶上相互交织着,照着街道的树木和屋顶的白雪,把夜晚照得摇摇晃晃。孩子们手里挑着灯笼,里面蜡烛的光跳跃着,把暗红的光线映在雪地上。在黑夜里,灯笼从对面走来,看不清挑灯笼人的脸,只有一个人的轮廓在暗红的光里朦胧着。倘若从远处看,就连朦胧的人影也看不到,那些穿梭的灯笼仿佛自己长了腿,在黑暗里飘忽游动着。

    然而有了电视有了春晚后,乡下的春节改变了原来的模式。一家人晚饭后围着电视看春晚,零点后放完了鞭炮才睡觉,直到凌晨四五点钟才起床拜年。村庄街道都安装了照明灯,已经不见灯笼的影子了。而且,很多繁琐的程序也被精简了,于是年味就没有从前浓厚了。

    现在想来,家乡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是乡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与向往。

 

[这几天得了重感冒,一直不好.博客几天没有更新了,非常内疚.这篇文章是给<中国文化报>写得,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