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还要送钱,毁我长城!
衣 向 东
部队征兵已近尾声,从全国各地报名参军的热血青年,怀着不同的梦想和同一个目标,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一页。然而,这几天从我听到的消息中,当今参军,送礼子之风盛行。去年山东一些地方几乎明码标价,一个男兵7000元,女兵的数字就吓人了。今年,部队工资翻倍后,参军比往年更热。据说一位副团职干部去河北带兵,竟然张嘴跟家属索要2万元人民币。虽然这是个例,但各地不同程度都存在索要礼品的现象,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老兵忧心。
记得我当兵那时候,去我家家访的是一位营部文书,姓焦。我的父母杀了一只小公鸡招待他。当时他看中了我一手好字和文字功底,再三叮嘱我一定去他所在的部队,也就是北京卫戌区驻华使馆警卫部队。吃完饭,父母送走了焦文书,突然发现窗台的一本书下,压着四两全国粮票,还有6毛钱。我父亲是教书人出身,当时就教育我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你到部队要好好做人。后来,我父亲一直保存着这四两粮票和6毛钱。这位姓焦的文书,后来提了干,当过干部科长,后来就不知调到哪里了。但我的父亲至今还经常提及焦文书。
还记得,父亲第一次到部队看望我,背着一个硕大的黄旅行包,里面装满了花生和苹果。到了连队,父亲给连部的桌子上放了一堆花生和苹果,然后把旅行包放在我的班里,让我的战友随便吃。其他战友的家属来队,基本也是这样。但是只过了两三年,风气变了,从公开转为地下,来队家属单独去连长和指导员屋里了。
风气的变化,与外面的大气候有关系。但无论大气候怎么改变,部队这块净土是不能消失的。遗憾的是,这些年,这块纯洁的绿地,正一点点被吞噬。
我也曾经多次带兵。记得93年我去滨州带兵,也有送礼的,但那时候的带兵干部,还是很清廉的。我在家访的过程,被许多家属感动着,也让我想起了当年去我家家访的情景。滨州的乡下当时很贫穷,许多村子靠近黄河边,水质很咸。当看到我突然登门的时候,那些家属提着一个不大的小水桶,快速跑几里路,满头是汗提回一桶深水井的水,给我泡茶。有一位家庭很穷的兵,兄弟三个当兵的愿望都落空的,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老四身上。他们凑了2000块钱,让老四晚上送到我屋里。当时他给我一个信封,说是写给我的决心书。等他走后我打开,发现是钱,第二天就交给了武装部长。还有一个兵,因为名额有限,我无法带他走。他的家长三番五次找我,甚至泪流满面,后来我想尽办法,将他协调到别的部队当兵了。他那个乡镇的武装部长,跑到我屋里,把3条烟(地方烟)塞给我,说这是那个兵送给他的,他如数给我,表示对我的尊重。我怎么也推辞不掉,就收下了。
那次带兵,我收了5条烟,还有一床毛毯(120元),都是无法退掉的。但是后来回到部队,我又以另一种方式,折合成钱还给了他们。我不是表白我的清廉,而是证实那时候的风气之清。
说实话,我在部队呆了24年,尽管也曾遇到痛苦和不公,但我知道,是部队这片土地培育了我,在我世界观形成的年龄,我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对部队的感情,始终是浓厚的。因此对于这些年征兵中的一些坏消息,非常惋惜。
如果我的博友当中,有当兵的亲属被勒索送礼,在此我给你们出一招:等你们的亲友到了部队,就可以去找那位索要钱财的带兵干部,让他“完壁归赵”。据我所知,部队对此抓得很严,他绝对不敢不退还礼品。而且,带兵的干部,其实对兵的成长,没有多少作用。
当然,我更希望部队组织,对每年新征的兵,进行一次摸底,让新兵们列出他们所送的钱财,然后逐个清算。这样才能刹住带兵索礼的不正之风。
否则,当兵送礼之风年年猖獗,必毁我长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