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谈创作谈 |
来自黔北乡村的歌者
——序王华小说集
王华是在《当代》杂志发表了长篇小说《桥溪庄》之后,才被文学圈子里的同行们记住了名字的。能被圈子内的人认可,不容易呀。在《桥溪庄》中,读者们听到了来自黔北山村的声音,有欢笑、有叹息、有叫骂,还有被尘封已久的山歌。这些声音虽然情感色彩不同,但都是那么纯净,携带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说到乡土气息,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美国作家福克纳,想到马尔克斯、莫泊桑,还有我们的沈从文……。福克纳在“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上扎根,开掘出永不枯竭的文学矿藏。莫泊桑把自己家乡农民作为笔下的主要人物,最终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而沈从文,则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了家乡灵动的山水中,去聆听林中翠鸟、小桥流水的声音,去感受湖光水色和人性之美。
生于黔北长于黔北的基层作家王华,虽然远离大都市远离文学圈子,但她却拥有了自己熟悉的那片乡土,也就有了自己的根。并且,她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运用了自己独有的文学资源,写出了一篇篇富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最早我看到她的小说,是在2003年3期的《小说选刊》上,名字叫《一只名叫耷耳的狗》。这是个短篇,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镇上个体行医的郎医生、镇办公室主任江山,还有郎医生那条耷耳狗。虽然笔墨放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但小说的开场却推出了一个叫郑二的人。郑二的女人死了,镇医院在大雨中把郑二女人的四尸体抬到了路边。郑二忙着回家喊人,让自己的同村人江山帮忙照看路边的尸体,江山没有尽责,郎医生的耷耳狗却冒雨一直守候在郑二女人身边……。几个乡村人物刚出场,展现给我的就是一幅乡村风俗画,让我产生了阅读期待,不得不把小说读下去。当时我就想,这位作家的生活底子很厚实,只是还缺少打磨。
再后来,就陆续看到了王华的一些作品,《天上没有云朵》、《极地玫瑰》,等等,小说都很有地域特色和乡土味儿。王华的成长速度,让我感到惊讶,2004年度,她被贵州省评为“进步最快的作家”。王华成为了黔北山村唯一走出来的作家,成为黔北秀山绿水的歌者。
王华的小说,不仅植根于故乡本土,而且关注生活的视觉别致新颖。她写“桥溪庄”由于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后遗症,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却给我们心灵带了强烈的冲击。王华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剩下的另一只眼睛看周围发生的一切的,因而有一种模糊状态,以及强烈的摇晃动荡的感觉。还有小说《极地玫瑰》,写可可西里恶劣环境中,几个卖淫女跟一群苦力劳工之间的情感纠葛。小说中的大背景,看起来模糊不清,人物也是飘忽不定,但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另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王华的小说都透出了一种人文关怀,她对底层人物富有怜悯之心和关爱。她的小说语言也很有特色,奔放夸张,简洁准确。《一条名叫耷耳的狗》中,她写镇办公室主任江山,为了拍马屁,把自己家珍藏的好茶拿出来,给下来检查工作的领导品尝,得到了领导片言碎语的褒奖后,江山“顿时感到心花怒放,恨不得自己也像茶叶一样一下跳进沸水里去”。既形象又妥切。
当然,王华的小说还需要仔细打磨,一些小说中明显存在“夹生”现象。像《桥溪庄》,写的略显杂乱,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另外,一些中短篇要力争让小说厚重一些,增加人物和故事的承载量。
还是那句老话,有了根,才能生长,根扎得越深,生长的越茂盛。一个作家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相信王华一定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心灵融入家乡山水之中,为我们奉献更多的精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