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界》访谈

(2006-09-05 19:00:48)
分类: 文学谈创作谈
赵燕飞(湖南《文学界》编辑,以下简称赵):您在部队二十几年,那是您成长的沃土,现在为何选择做一名自由作家?
衣向东(以下简称衣):觉得很累了,不是身体累,是心累,想安静一些,从容一些;想细细品味活着的滋味,把自己交给自己管理。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我年龄大了,部队就是一个不养老不养少的地方,再大的萝卜,也是要从地里拔出来的,况且我只是个小萝卜头。
 
赵:有人说您是获奖专业户,迄今为止,您获过哪些奖项?
衣:我不敢承担获奖专业户这个“荣誉”。前几年运气好,接连获了几个奖,其中有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年—2000年),第二届老舍文学奖(2000年—2001年),第四届和第六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1999年、2000年),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2000年),第十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1年—2002年),第十一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3年—2004年),公安部金盾文学一等奖,等等。不过我想问你燕飞,获奖能说明什么?获了奖就是优秀作家,读者就喜欢你的作品了?不是这样的。获奖只能说明你那篇作品还有点意思,但如果获奖后却写不出作品了,还是不获奖好。水均益在采访著名电影人摩根.弗里曼的时候,问他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摩根.弗里曼说:“没什么,它就是一个奖,跟有人拍着你的肩膀说干得好,没什么两样。”我愿意借用他的话,来总结我的过去。
 
赵:您的小说处女作发表于哪一年?第一次获奖又是什么时候?
衣:发表在《青年文学》1990年12期的短篇小说《正门哨》,是我的处女作。说起获奖来,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当武警战士的时候,获得了《人民武警报》社1986年度优质稿件,那不是小说,是一篇几百字的言论。证书很小,也就工作证那么大,我却高兴的几天没有睡好觉。全武警部队获奖人数不到二十名,我一个小战士能意外地获此殊荣,让部队首长另眼相看了。后来,我搞新闻写散文,获了三四十个证书,现在许多证书都弄丢了,而第一次获得的优质稿证书,至今非常珍惜地保存着。我知道你问的第一次获奖,是指我的小说,但我实在记不清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时间,因为在我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前,已经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并两次获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以及一些文学杂志的奖项,但我还是把当小兵时候获得的优质稿证书,看作自己的第一次获奖。
 
赵:一夜成名有捷径可走吗?能否透露点获奖“决窍”?
衣:呵呵,要是真有捷径有诀窍就好了,我就开办获奖培训班,比写小说挣钱快。不过,我对自己获奖的小说,倒是认真分析过,我觉得,有生活、有故事、有真情实感、能够贴近读者生活的小说,比较容易获得选票。
 
赵:请您评价一下当今的军旅题材写作。
衣:军旅题材的小说,当前只有历史题材的比较走运,而当代题材的,却很少有佳作。当代题材的军旅小说,琐碎而凌乱,总是摆脱不掉鸡毛蒜皮的那些事情,而且人为虚构的痕迹太重。许多作品前人的。
 
赵:您写军旅题材的小说,已是如鱼得水浑然天成,您又如何想到要“转型”,涉笔农村题材呢?
衣:上面刚说过当代军旅题材小说的弊端,其实这与当代军营生活有很大关系。兵营内没有重大的事件,几乎每年重复着同一件事情。我自己很明白,军旅小说想自我突破,短期内很难了。我又不想重复自己,所以就暂时搁置一段时间,让过去的兵营生活沉淀过滤。在我离开部队的某年后,反观过去的生活,或许会有所悟。我坚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写出更好的当代题材的军旅小说,燕飞你耐心等待好啰。军旅题材写不成了,自然想到了农村题材的小说,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熟悉家乡的生活,“转型”的成功率大。事实也是这样,我第一个中篇小说《过滤的阳光》发表后,就得到了自己读者的好评,给了我信心,于是我又写了《阳光漂白的河床》、《阳光的天空也有云》、《孩子快跑》、《电影哦电影》、《女出租车司机》、《抢钱》、《亲爱的爸爸妈妈》、《塔楼十九层》、《好人大冯》,还有几部长篇,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赵:您认为《牟氏庄园》实现了您的创作从军旅题材向农村题材的成功“转型”吗?
衣:是的。这部长篇,被评论家推荐为当年度最优秀的6部长篇小说之一。在这之前,虽然我写了几部中篇小说,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但长篇小说的分量,是中篇无法替代的。
 
赵:《牟氏庄园》还未发表就被影视公司高价买断影视版权,出版后更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关注。您能谈谈《牟氏庄园》的创作动机吗?
衣:牟家是民国最大的土地主,我从小就听了很多关于牟氏庄园的故事,记忆犹深。这些年来,我脑子里一直在琢磨这个东西,时常被牟家小寡妇姜振帼这个人物牵动着心,只是由于时间原因,始终没有动笔。后来,电视剧《大宅门》以及《大染坊》出来后,我再也坐不住了,作为家乡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我觉得有责任来完成这部作品。
 
赵:听说您为创作《牟氏庄园》用了三年时间来准备,而真正写作只用了三个月?
衣:应该说是三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在书房的一面墙上,挂了两张大纸,按照时间列出了重大的事件和人物表。真正写起来,30多万字的小说,写了不到三个月。因为出版社催要稿子,匆忙出手,因此留下很多遗憾,小说的后半部分,缺少了从容。
 
赵: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认为《牟氏庄园》是您迄今为止最好和最值得关注的作品,他断言,您因这部作品进入了当代中国最优秀作家行列。对此,您有何看法?
衣:或许我过去的作品写得太差,没有让孟兄满意的,看到了《牟氏庄园》后,他为我高兴。至于说我“进入了当代最优秀作家的行列”,我以为这是他对我的鼓励。孟兄总是宽于待人,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比较熟悉的朋友,常常是鼓励多于批评,我从心里很感谢他的。我想声明一点,很多人都自称自己是优秀作家,其实真正的优秀作家凤毛麟角,我离优秀作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赵:您认为《牟氏庄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衣: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中,一个特殊身份的女人面对即将崩盘的牟氏家族,所展示出的凄美人生。
 
赵:《牟氏庄园》中的女主人公姜振帼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否具有可比性?您能比较一下吗?
衣:小说发表后,评论家和一些读者,都说姜振帼身上,有王熙凤的影子,其实完全不同。王熙凤在大观园里不是主角,不是大观园的掌舵人,她从来没有为大观园沉没的命运担忧过。姜振帼就不同了,牟氏家族的命运与她紧紧联系在一起,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幸福,独守青灯,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家族大厦。她比王熙凤活得艰辛,比王熙凤对人生命运体会得更深刻!
 
赵:您的小说大多写的是小人物,如《吹满风的山谷》里的小哨兵,《老营盘》里的小干事,《阳光漂白的河床》里的母亲,您为何特别钟情于小人物?
衣:很简单,我是小人物当中的一个,因此我离小人物最近,能够准确地触摸到他们的梦境,体味到他们的辛酸,感受到他们的叹息,梳理清他们的情感纠葛。同时,我对他们的情感也最真挚,写他们就是写我自己。
 
赵:您平时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除了阅读,还有哪些业余爱好?
衣:我看书比较杂,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阅读兴趣。不过,那些我喜欢的小说,我会反复地不间断地去阅读。还有,当今熟悉的作家的新作品,我也一定要浏览一下。我要知道他们跑得多远了,不至于被他们甩掉。我没什么特别的爱好,现在喜欢养花,喜欢看体育节目,喜欢一个人散步,喜欢在下雨天静坐在阳台上看外面朦胧的世界,喜欢在台灯光下回忆从身边消失了的一些背影……
 
赵:您能谈谈最近的创作计划吗?
衣:构思完一部长篇,准备动笔写。每年我都要写两三部中篇小说,我喜欢写中篇,还有很多读者等着读我的中篇,我总不会让他们失望。具体没有写作计划,现在是自由作家,很从容,绝不会勉强自己写作,有兴趣就写,没兴趣就读书,不读书就一个人发呆。我最好的状态就是发呆,当我发呆的时候,离收获就不远了。所以我经常对自己说,呆吧。
 
赵: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仍有许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对于那些梦想以写作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学跋涉者,您能给几句忠告,或者一些启示吗?
衣:谈不上忠告。爱好文学没错,但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写作是需要天分的,刻苦只能加快开掘天分的速度。打个比喻,文学天分就像一个金矿,勤奋是为了除去金矿外层的土石,没有勤奋,金矿就不能显露出来。但是,如果没有金矿或者矿藏量很少,即使你再勤奋,挖出来的也只能是土石。而且,写作的成功,还有机会的成分在里面。我想,最初不要把写作当作一项事业和必须赖以生存的技能,而是要有一个生活的平台,然后把文学当作爱好,以一个民间写作者的姿态,把玩文学,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余光中老先生说得好,科学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没有闲,哪有“举头望明月”的闲情雅致?
 
赵:您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拥有“一个金矿”的?是什么促使您走上写作之路?
衣: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给杂志社投稿,那时候就是喜欢。当兵以后,我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经常一边阅读一边流泪,我记得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读毛姆的《人生的枷锁》,都流了许多泪水。这时候,我经常痴呆呆地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而且感觉满肚子的情感需要宣泄,于是就开始写小说。最初写小说,自己没多大信心,就是想宣泄情感。由于功底太薄,小说一直没写好。1989年我去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我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写出来的。我曾经看了某些人的小说后,跟同学说过这样的狂话:“我要写,就不写这种小说。”那时候,我对小说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遗憾的是,我毕业后到部队搞新闻报道了,一直没时间写小说。到了1998年,我才开始认真地写小说了,第一部中篇《老营盘》发表后,很快引起了文坛的重视。要说是什么促使我走上写作道路,我想最初是为了成名,改变自己的命运,再后来是为了挣钱,提高生活质量。现在,写小说完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什么都不图,就是想在小说的世界中倾诉自己的情感。
赵:为了写作,您曾遭遇了不少挫折和磨难,如今您已是功成名就,回想当年,您心中有何感想?
衣:我在自述散文《给心灵腾出一些空间》中,已经表达了“感恩”心情。感恩,是一种生活姿态。当你走过一段风雨历程,可以平静下来看天空彩虹的时候,回头去观望自己走过的路,打量身边曾经跟你一同出发的人,就会生出感恩之心。感恩无处不在,我们要感谢父母最初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全的身体;感谢上帝给了我幸福的家庭;感谢成长的路上那些扶植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同时还感谢那些给我们使绊子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反作用力,让我们反弹得更高更远;我们还要感谢那些正在为生存挣扎的人,有了他们作参照,他们才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还有,我们要感谢阳光,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总之,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跟我们周边的一切和谐分不开的。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就会生活得平淡而从容,知足而幸福——会感恩,才会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