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讲与练之“无用”实为“大用”

(2015-12-15 21:31:41)
标签:

教育

写作

分类: 写作教学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

  

  ”。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审题指南】

关注两点:找出关键词,理解词语内涵。

材料中的关键词:“无用”、“有用”和“大用”。

含义:“有用”为实用(功利)层面的;“无用”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大用”则指向了远离功利之后对人的积极影响。

那么,该如何立意呢?

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

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生活链接】

现实生活中只注重功利的现象:

艺考,注重的是靠什么,讲究的是速成,目标是高一级院校,忽略的是基本功。

一件事情,干与不干,下不下苦功夫,总是和眼前的利益联系起来。

总有些人,为人处世、交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做了一件好事,便想着有回报;帮了别人一次忙,就惦记着感恩的形式;努力了一次,就巴望这功成名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

 

  【优秀作文】:

  

  “无用”实为“大用”

  

  ①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②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③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④相比那些钻营于蝇头小利之间的人来说,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然而正是他们赢得了举世的瞩目。三毛,这位精通多国语言,颇有律师天赋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用她的话来说,“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无用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⑤可是,今天,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于是,无数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低俗、刺激、暴力的作品一窝蜂地出来,让一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这样的文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⑥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吧。

 

【简评】

习作思路开阔,结构整齐匀称。

从行文看,作者阅读面较广,语言功底扎实。

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②段,从“石头”入手,引入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接着引用孟尝君和范蠡的事例来证明:有用和无用,和角度有关。紧着着,作者又采用了假设论证,增强了论辩的逻辑性。

③段深入一层:要正确理解和看待“有用”“无用”,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这一段是全文的两点:选材典型,叙例简洁,并采用排比形式,增强了行文的气势;由事例归纳出的结论既简明有力,又自然地扣题。

④段开始往现实靠近,用三毛的经历昭示:看似无用,实乃大用,关键在于能不能摒弃功利之念。

⑤段略显单薄。本来,这一段该是解决问题:指向现实。对急功近利的举例缺少深度与广度。

同③段开头的一句相比,文章的结尾稍嫌逊色:“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同全文的论述重点不协调;“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作者是想让自己的论述更为严密,可惜,这也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