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生不息:水车历史档案记载佐证农人的艰辛
(2019-08-24 10:24:08)
标签:
黄河之滨金城关兰州水车黄河风情线 |
分类: 原创散文 |
第七章 生生不息:水车历史档案记载佐证农人的艰辛
黄河水车对于兰州这座城市而言,它的话题真是说也说不完的。而对黄河两岸方圆几百里之内的老百姓来说,水车大约可以称作他们的衣食父母了。这里虽地广人稀,年降雨量稀少,农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与菜园的生产,几乎都要依靠黄河水的提灌。也许水车对生存在这一方土地的人们,它的不可替代性太重要了。每次遇到天灾人祸,靠村民自己微薄之力无法解决时,向政府求援就成了惟一地选择。一辆辆水车上下游汲水时,亦能相互影响,以至于村邻之间屡有纠葛发生。这样的诉求和诉讼,在甘肃省及兰州市历史档案的中记载,比比皆是。我们恰恰能通过这些真实的资料,了解过去的年代农民困苦不堪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黄河水车的诉求
黄河两岸农民视水车为其生存的命脉所在,水源充盈,水车欢歌,则丰收在望;水断源绝,水车损毁,则颗粒无收。一年生计,寄托在水车之上。《重修皋兰县志•水利》载:“遇旱则水落而车悬空,遇涝则水涨而车漂没,必水势得平,车机乃能无滞。”倘若遭遇河水陡涨,冲毁了水车,夏禾失灌,亢旱成灾,重修一架水车的费用对于贫寒农户而言,真是“叫天天不言,叫地地不应”,所以民间才有“水车船磨不算业,一半囫囵一半破”的形象比喻。在民国水车档案里贷款兴修水车的文书,屡屡可见。1946年农历8月间,皋兰新城乡青石关两辆水车被洪水冲毁之后,眼见秋禾收成无望,冬水无法灌溉,来年夏禾更无希望。乡民十分焦急,欲修水车,“无奈十室九空,饥寒难耐”,十户村民联名呈请省参议会“救困扶倾,关心民瘼”,“赈济拨款,建修水车”,并附上《业务预算书》一份,申请贷款737.3万元。省政府咨复省参议会:“查此案前据该民等迳呈前情到府,业经本府函准中国农业银行兰州分行贷款修理,并令皋兰县政府转饬,迅速依法迳恰办理再案。”
值得一提的是,灾民十一月二日请愿,省政府十一月二十二日批复贷款。廿天之内,效率之高,值得称赞。国计民生,乃政府之大业,在腐败盛行及效率低下的民国政府执政的岁月里,这应该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同时,也足以佐证水车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功能。
第二节 黄河水车的诉讼
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由于一些水车设置距离太近,容易造成泥沙淤结,水流不畅,水车因之停转的现象随之增多,从而引发出一桩桩水利纠纷,遂使各级政府的文牍上又增加了一道道诉讼文书。
于是,他们派出代表与太和堡“永和”车头抗议并交涉,要求“永和”所有者清理河床,排泄泥沙,疏通水道。两堡因此结下了“梁子”,纠纷也由此引发。期间,双方互相指责,唇枪舌战,互不退让,告状文书不断,案件因涉及到县政府、省水利局和省政府,前后竟然拖延了三年之多。最终,旷日许久的官司是以处于上游的营川堡胜出结案,输了官司的太和堡只得拆除了“永和”水车,又择地建起了新的“永和”水车。在告状文书中,乡民们以最古老的方式在文书上一一摁下鲜红的手印,痛切缕陈维护水车的种种理由,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水车。即使输了官司的太和堡众乡亲,仍然对拆除“永和”水车一百个不服气,一千个不满意,奉送省政府呈文的字里行间,依然是义愤填膺,火药味十足:“……(水利局)不明地方多年情形及各水车以往历史,经莅界勘查后,竟谓民等‘永和’水车之水碍于上游诸车,并谓可将民等水车停转等语,民等闻听之余,非仅老壮者悲愤填膺,妇孺亦痛不欲生。查民等之‘永和’水车关系数百家生活,历史悠久,耗费无算,民等生死与共,决难停转。若谓拆坝则民等数百家迁徙流离之后任他人摧毁,若一息尚存,只有以血肉维护到底……”
显而易见,这份出此于乡村贤达之士笔下,貌似雅致的上诉书里,竟然是如此这般地剑拔弩张,言辞凿凿,据理力争,是谁的泪水在飞?因为,他们离不开这片生存的土地,离不开休戚与共的水车。
平心而论,不论营川堡或太和堡在这场官司中谁家胜算,皆是为了本乡本土的利益所为的。水车的兴盛存亡,与乡民的生计命运息息相关,至今从这些隐藏在历史档案中的文字里,我们仿佛能嗅到他们面红耳赤的争吵声,以及喋喋不休的叹息声。
后一篇:第九章独树一帜:水车之都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