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与羊皮筏子
李西岐
(此书已经由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部:黄河水车
目
录
第一章
天工开物:山水之城的别样丰姿
第二章
水陆码头:黄河流经的中心城市
第三章
追根溯源:农耕文明话水车
第四章
水车之父——段续:水车背后的那个巍峨身影
第一节
身世显赫的段氏家族
第二节
落叶归根后的灵光再现
第三节
坊间流传的三下江南故事
第五章
费尽周折:水车研发中的创新与艰辛
第一节
水车创制属于独特地域环境中的大手笔
第二节
水车制作材料的来源
第三节
水车主要机件及零部件的构成
第六章
大河上下:黄河水车的传承有序
第一节黄河水车的集资、管理与维护
第二节
黄河水车工艺的传授与继承
第三节
黄河水车的命名
第七章
生生不息:水车历史档案佐证农人的艰辛
第一节
黄河水车的诉求
第二节
黄河水车的诉讼
第八章
天人合一:黄河两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九章
独树一帜:水车之都名扬天下
第十章
花儿漫漫:诗意的水车诗意的河
第一章
天工开物:山水之城的别样丰姿
一座城池在繁衍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值得世世代代言说的人与事。对于兰州这座山水之城而言,黄河水车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话题之一。水车是华夏农耕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黄河水车则是兰州先民们由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过程中逐水而居,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重大成果。滔滔黄河水穿越整个城区中心地带奔流而过,给地处于西北高原的山水之城增添了几分温润,多了几分遐想。黄河水车自明代嘉靖年间在兰州诞生以来,400多年来“转转黄河水,吟唱大河风”,它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推动了金城方圆几百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及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两岸农人的生存质量。天工开物有新篇,黄河水车的慷慨馈赠,给兰州城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无限的恩泽与福音,使得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山水之城独具风范,水车之都名扬四海。
不可否认的是,金城兰州人中至今特有的“水车情结”挥之不去,愈来愈烈,浓得化也化不开。“水车文化”的影响力几百年来,经过不断地繁衍发酵,成为兰州人文精神的寄托与衍射。黄河水车自身所具备的特色和魅力,亦成为坊间口口相传的具有某些史诗般的器物崇拜。
读史可以知兴替。
所以,读书人在持续不断地阅读史书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他翻阅到某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时,总有那么极少数的人,总是在不经意间猛乍乍地浮现在眼前,他们会以其特殊的行为方式及活泼泼的人格魅力,而留下明晰而光辉的形象,从而进入这座城市弥久常新的史话之一。他们像流星一样璀璨夺目,在人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如霍去病鞭击的五泉潺潺、左宗棠栽植的柳树成荫、段续创制的水车汲水,从而成为金城兰州史话的主角之一。假如我们再把话题细分一点,英气逼人大名鼎鼎的帅哥霍去病和满腹经纶的封疆大吏左宗棠,只能算是兰州这座城市匆匆过客的话,那么,在外地官宦沉浮几十载回归故里的段续,似乎才能算是兰州史话中的名角儿。倘若论起官职大小,段续作为为数众多的厅级干部,似乎并不会因此名扬史册。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在段续人生的暮年,谱写了一曲委婉动听的夕阳红赞歌••••••金城兰州黄河岸柳成行的河堤上,金光灿灿的夕阳西下,那个巍峨的身影背后屹立着的那一架架水车,千回百转,浅吟低唱:
水车园,车水苑,水车园苑水车圆,车水转转,水车旋旋,车水圆圆尧月圆。旋转悠悠兮,水车矗水淙潺湲。多少珠玑音,洄汩湲潺奏和弦。水车千古,旋亦惠桑田。车水千秋,转则拂云烟;水车源,车水垸,水车源垸水车圜。车水湝湝,水车汯汯,车水圜圜舜日圜。挺立巍巍焉,水车叠水洑湛渊。大小珍奇玉,洑浑渊湛映穹天。水车万载,挺亦瞰游船。车水万年,立则傲坤乾。
高山可以读,流水亦可以读;秦时明月可以读,汉时的雄关亦可以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代文化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厚厚的历史档案里,读出一个尘封许久的鲜活的人物来。在他们挥洒自如的笔下,一个原本枯萎的生命,往往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站了出来。
明朝的那些事儿,可以由今人任意戏说,明朝的段续,却没丁点法儿戏说。其实原因不外乎于此,他身体力行研发创制的黄河水车,曾经几百年间一直巍然屹立在黄河两岸,淅淅沥沥地旋转着农耕文明的辉煌。而一架架水车,构成一种整体感觉上的自然和谐,仿佛只有黄河才可以与之相互匹配,相互媲美。有趣的是,段氏创制水车的动力,显然不是政府行为,应该是为段氏家族谋一家之利。因为,在迄今为止所能查阅到的历史档案中,没有政府最初拨款的任何记录。段续“谋造福于桑梓,遗德泽于后世”,成为兰州水车的集大成者。他毕生的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最终在黄河水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这座古城因黄河而滋润,水盈田丰,依仗的却是一轮轮水车。它不但提升了先民的生存质量,而且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昌盛。人是自然之子,水是生命之源,轮因水而转,车为水而旋。它既是黄河母亲的慷慨馈赠,也是黄河儿女的智慧结晶。水车成为农耕文明的最佳载体和先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寄托,更具备了十分深邃的历史内涵和皇皇大度的外在形式。欣慰的是,这些已经断断续续地旋转了四百多年的水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巍然挺立着,悠然地旋转着。正因为此,金城兰州才能以“山水之城•水车之都”而名扬天下。
说起来,我读兰州这座城市已经超过四十年光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兰州这座看似粗糙的酒坛子里储存的老酒,散发着浓浓的醇香,依然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