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走笔(之四)
李西岐
一口气写完黔西南几处名胜,最后,该说道几句黔西南的美食了。
食色性也。在我印象里,云贵川一带的饮食大致是差不太多的,总是麻辣、麻辣的。西南地域潮湿多雨,故而川菜中用辣椒为多,除了饱腹之外,驱寒除湿是必须的。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中最接地气的菜品,一般北方人和南方人(除少数地域外)都能接受,若是漫步祖国大地的任何街头小巷,川菜的牌子比比皆是,“丰俭由你、价廉物美”,广告词则实实在在的体现了大众口味与消费。
贵州菜是不是川菜的翻版?黔西南菜是不是大同小异?这是回旋在我脑子里的一个疑问。
小虎夸口说,黔西南山美人美菜更美。我们这里的饭菜啊,无污染,无添加剂,烹调时无过多花样,食材均采撷于田野,纯属天趣之盎然。
所谓家乡的美味,一般都是母亲的厨艺使然。游子梦寻的往往是娘亲的手艺,一夜都能笑醒几回的。“小虎队”的成员来自东南西中,商贾大腕居多,他(她)们玩的就是舌尖上的心跳,几乎吃遍了山珍海味,若是在这些哥们姐们面前卖弄黔西南的菜品,与关公面前耍大刀何异哉?
我有点替李晓虎捏把汗。
五色糯米饭
来到黔西南,游人一定要品味“五色糯米”的。小虎的推介词实在又实在,没有一点文采漫溢。

五色糯米饭是布依族、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此地人普遍要制作五色糯米饭。他们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制作五色糯米饭非常讲究技巧。黑色糯米饭,即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文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黄染料,可用黄花汁、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将黄花汁煮沸,或将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黄羌捣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而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
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分别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钟头,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即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
这样精心制作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醇正平和,味道鲜美,且有微甘,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黄花饭”或栀子有清热凉血等作用,用枫叶煮成的青精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其食疗价值
1、红蓝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曰:“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
2、五色糯米饭有清热凉血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
3、五色糯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这样别致的美食,可谓是色味俱全的。

那一天,我们一行人去的是兴义市老城区的一个曲里拐弯的老巷子。
也许是走累了,饿了,大家几乎都盼望快一点品尝到大名鼎鼎的五色糯米饭。快人快语的吴会俊先生等不住了,自己上去帮助店家洗碗筷了。而稳坐“钓鱼台”的阎景云、李柏洲、谢天祥、王森、厉建武诸位先生,一个劲儿咧着嘴在笑,没准儿心里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况且,今天吃的可是五色糯米饭噢!
店家依然在慢条斯理地出出进进着,似乎吴总的焦急与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何尝不是厨神的做派呢,人物两忘,潜心其中。
喝点贵州茶吧,解一解焦躁。在大上海及各地竭力推广贵州高端茶的杜丽萍女士,此时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她推介的贵州系列茶系,连我这个茶叶门外汉亦被灌输了贵茶是多么的诱人。
五色糯米饭终于端上桌了••••••这哪里是食品,简直就是一盘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啊!哇——好美啊!陈素芬、孙佳慧、焦春红、王莉一起叫起来了。陈昌琴和曾小芹抿着嘴,偷着乐,她二位女士都是地地道道的贵州人,见怪不怪了嘛!
阎教授尽管已经离开教学岗位多年,按照李柏洲先生的说法,成了“土豪”。但是,他神马时候都忘不了“授业、释疑、解惑”:“这五色糯米饭啊,只能用心慢慢品味的,啊?!”吴总不干了,瞪着眼说:“如此看来,阎兄就不必动筷子了。”几人相互一对视,呵呵大笑了。
我在想,这五色糯米饭是美食吗?当然是的。它既是大自然的慷慨回馈,又是兴义人殚心竭力的必然结果。
兴义黑山羊
小虎说,兴义黑山羊的味道,也是别具风味的。这话刚一说罢,有一位公安朋友便打电话约好,去一家朋友那里品味正宗的兴义黑山羊。
兴义山大沟深,气候温湿,芳草萋萋,黑山羊一年四季吃的滚瓜溜圆,过多的脂肪脂肪又消解不了,肿么办呢?没事儿到处遛弯,时不时地撒丫子奔跑,身上的肉瓷实,健美,可比那些花拳绣腿的脂粉快男顺眼多了。
这是一户山地人家,对面的山峰上碧草茵茵,是大黑锅里这头黑山羊的栖息地盘。我们到达的时候,它已经寿终正寝了,躺着锅里泡澡呢。
几碟凉菜端上桌来,大盘粗碗,一派浓浓的乡土气息。
主人微笑着将大盘羊肉搁在中央,那股奇香味儿,立马弥漫整个屋子了。这是食客大显身手的地盘,登时餐桌上吸溜声四起,咀嚼得有滋有味。
环顾四周,这哪里像一帮平日里咆哮商界、衣冠楚楚的大腕呀,简直就是饕餮之徒••••••食色性也!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陆陆续续地品尝来了诸多的美食,总的体味兴义的美食,一般味道偏淡,十分地可口,与麻辣的川菜是明显不同的,更加接近于食材的自然性,即是一盆清水煮白菜,似乎亦是别有风味的。中国美食的地域性是独特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即典型地域中的典型菜品,譬如兴义的烤鸭、鸡肉汤圆、杠子面、羊肉粉、盒子粑、二块粑、肠旺粉、红油凉剪粉、猪脚粉、香砂锅粉、凉拌芭蕉粉、安龙丝娃娃、泡萝卜、刷把头、酸笋鱼、脆皮狗肉、竹荪银耳汤、苗家姜糖、凉水井老腊肉等等,别具风味,枚不胜举。

便当酒
黔西南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常饮的是酿制的土酒,布依语称为“便当酒”,其酿制土酒的工序从制作“酒药”开始,最后到酿酒结束,
其间有非常独特的酿制技巧。
酿制“便当酒”,首先要制作与原料相配的土酒“酒药”,它取材于“告嗄列”、“然巴南”、“扒岩香”等12种有芳香味的草本药物。这类制作“酒药”的野生植物,在兴义的山坡地里到处都有,农户上山采其叶、茎、花来晒干,捣烂或者粉碎后与蒸熟的小米搅拌打成粑粑形状,用甜酒叶子包好,让其发酵,而后捏成像“花生”式的颗粒,晒干保存待用。通过这种民间“酒药”与原料的配合蒸馏,酿制出来的“便当酒”,就是一种地道的、纯真的、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便当酒”。
据说,布依族村寨几乎每户人家,都有酿制“便当酒”的简易作坊,其设备为1个大灶、1口大铁锅,发酵用的木桶、蒸酒用的木蒸笼和近百公斤木柴,接酒用的木桶、装酒的坛子等,一样也不能少。做“便当酒”的原料是玉米、大米、糯米、小麦,主要以玉米为主,因为这里田少地多,用玉米烤酒,原料十分地充足。除此之外,勤劳聪明的布依人还能将芭蕉、青冈籽、芭蕉芋、拐枣、香蕉、甘蔗糖水等10种产品,用来生产“便当酒”。而且不同原料酿造的“便当酒”,又各有其不同的芳香和特点,食之回味无穷。
布依“便当酒”酿造时是非常讲究方法的,烤酒用水取井水或山泉水,用火烤1锅土酒需要6个钟头的时间,锅里的水在温度太高以后,就要把水倒出来重新加水,其间要换水4次,柴火要把握好火候,使烧火不大不小,这样酿制出来的“便当酒”会更加清香醇和。
这种“酒”,作家关中牛把它演绎成“biang当酒”,言简意赅——人喝多了,“biang当
”一声跌倒了。
“biang”字在陕西面系里,是专门形容制作一种宽似裤带一般的长面条,在案板上甩面团时发出的声响,字很繁复,有六十四画之多。我通常写的是“丼”,井里扔一块石头,发出的声音嘛。
在兴义,不喝便当酒,总觉得没有到此一游嘛。说起来,我们在黔西南一个多礼拜,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匪徒一般的放肆,却没有一个人喝醉过,奇了怪了。啥都不说了,看来,还是便当酒养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