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心写河山
——李波博士山水画浅读
李西岐
在长安新生代画家群里,李波大约属于苦学一派的后起之秀,貌不惊人,言辞木讷,为人谦恭,淡泊神宁。而目光如炬的导师与学者,恰恰欣赏的是李波笔底卷起的疾风迅雷,宣纸上翻起的波涛汹涌,以及澄心清神的学术修养与宁静淡泊的精神气质。
其一,徐悲鸿先生引进西人素描技法以改良国画,主张光线、造型,讲究对象的解剖结构及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国画面貌,特别是人物画面目随之一新。李波出生于艺术世家,他孩提之时,绝类离群,啸傲东轩,及长,又考入西安美院,经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打下扎实的造型设色能力,其现代艺术的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相融合,相得益彰。二十多年来,他既教书育人,又拜师学艺,他一直行进在苦学的路上,低头求学,孜孜不倦,一直就穿梭行走在生他养他的秦岭之中,探幽索隐,描绘河山。
其二,梁启超先生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他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李波还能处在梁先生所罗列四项趣事之中:即劳作、游戏、艺术和学问。若按此标准,李波除游戏以外有其三,应算一个有“趣味”的人。李波惟一的“趣味”,就是不停地画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画山水图。李波本科与读研之时,都是拜在著名画家陈国勇教授的门下,先生对弟子要求甚严,他每次布置的临摹作业,李波不但能圆满地完成,甚至超出一倍还要多的。可以说,李波大约是陈先生学子中最勤奋努力、最埋头苦干的弟子之一。
其三,李可染先生身体力行“为祖国河山立传”,其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李波对宋元明清山水画临摹多遍,几乎是烂熟于心,而浸淫其间许久的好处是,打通与古贤在山水之间探索顺天应人淡然无极的生命密码,继而寻找与大自然和谐共鸣的大美基因。李波的山水画里总是流露着导师陈国勇先生的笔性墨迹,云蒸霞蔚,灵动典雅。王晓先生又是李波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近来李波似乎又在追慕导师的雄浑大气,茂密深邃。倘若以此来判断李波左顾右盼,“小园香径独徘徊”,继而“雪拥蓝关马不前”,下结论尚早。他需要学习的是导师们的开创山水新境界的勇气与魄力,打破古今山水画图贯通的信心和努力。我从李波的一系列或气势宏穆,或大明境界,或钟灵毓秀,或旷朗无尘即浓、淡、枯、涩的山水图式之中,总能感觉到其导师对他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他在以秦岭大山水为描摹的题材中,探幽索隐,颇有心得。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原野的气息扑面而来,恍然如梦,亦真亦幻。又若《终南秋兴》,诗意的宣泄,清新明快,皆由线性笔墨结构与团块性笔墨结构相互融合,气韵生动,刚劲醇厚。《烟雨商山》既有线的穿插,又有面的铺设,还有线与面的组合,更有形和色的铺设,传统山水的大美意境,笔笔见功力,现代笔墨构成的活泼传情,以墨破彩,别开生面。
我相信,李波的未来不可限量,他的山水画艺术,伴随着其阅历的不断提升,必将有着一个辉煌的未来。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之大境界,将是其今后努力与前进的大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