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阴袭朝歌得手,帝辛战败、自焚殉国。据史记的记载,姬发在帝辛死后,做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情:先用佩剑刺向已经死亡的帝辛,然后用大斧斩下帝辛头颅并悬于旗杆之上。
如果此记载为实,那么,姬发的这一举动是极不寻常的。
虽然亡
国之君,基本没有好下场,但死后被戮尸则是极为罕见的。而商朝之开国君王商汤在灭掉夏朝之后,并没有杀掉夏桀,而是将其放逐,相较而言,商汤之举堪谓厚道。
遍翻中国历史,与姬发类似的辱尸行径,可能只有伍子胥之鞭尸,伍子胥因楚平王冤杀了自己的父亲与兄长,便勾引吴国军队攻打自己的祖国——楚国,杀人无数之后攻陷郢都。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将楚平王挖坟掘墓、鞭尸三百泄愤。大丈夫恩仇必报,既然楚平王冤杀人命,就应承担责任,伍子胥想复仇倒也无可厚非,只是不应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勾引敌军涂炭家乡父老。另外,当时楚平王已死,且又为故主,对其鞭尸,亦未免过于刻薄。
不过,伍子胥和周武不同,伍子胥仅仅是为了复仇,周武却是志在天下,当时帝辛已死,姬发夺权的最大障碍已经消除,如果厚葬帝辛,就会争取民心,而对其尸身横加侮辱,不仅毫无益处,并且必将激起帝辛支持者的强烈愤怒与反抗,从而对姬发之战略部署构成极大障碍。姬发当时年已不惑,又有姜尚之老谋深算,其中利害,周武不会不知,那么,为什么姬发还要那么做呢。
本文认为:姬发之行为表现出其对帝辛的刻骨仇恨与极度恐惧。
依据史记之记载,周人臣服于商朝、占据西歧,季历死后,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姬发之父)袭位为西伯,因奸人献馋,帝辛将姬昌囚于羑里,后经周人奉献珠宝等赎回。
但是,如果依据竹书纪年及商朝甲骨文之记述,则事实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西岐周经长期经营,国力日增,至季历之时,已有不臣之心。于是,商王文丁擒杀季历。姬昌即位之后,继承其父之遗志,积德行善,收买人心,聚拢反商之势力,同时,对忠于商朝的诸侯用兵,姬昌计谋深远、勇悍善战,忠于商朝之诸侯渐次被剪除。于是,姬昌在帝辛登位之后向帝辛发出挑战,商周之间爆发战争,出乎姬昌之意料,帝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姬昌兵败被俘,后被帝辛所杀。如果此为史实,姬发与帝辛可谓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姬发对帝辛之举动倒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帝辛很可能杀了周文王姬昌。否则的话,无论怎样都难以解释姬发的行为。
姬发斩掉已然身亡的帝辛头颅之全部原因,可能事实上就是如此简单。只是,如果我们将姬发设想成足够聪明、足够理性的政治家的话,这个理由仍然显得有些不足。原因很简单:帝辛虽然杀了姬发的父亲,但是,此恨并非私仇,乃是涉及国家安全与主权完整之大是大非,对于起兵叛反之逆臣,如若不杀,那是法外开恩,如若杀之,则是英明果决。这一点,和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兄,具有本质不同。
事物总是一事两面,要看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就比如姜子牙,原本帝辛之旧臣,后叛商而投周,并成为周朝之最大开国元勋。对于周朝,姜是功臣,对于商朝则是叛贼。帝辛杀姬昌也是一样,对于周人来说,是国仇家恨,对于商人来说,则是为国除害、大快人心之举。如果姬发仅仅是为了报仇而跟已然死亡的帝辛过不去,显然有些太小家子气。所以,如果姬发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话,应该还是另有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姬发对于帝辛,内心充满着恐惧。帝辛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平定东夷,乃是数代商朝之君王都无力完成之事业,却在帝辛执政期间成为现实,并且这一个伟大战果是在极度困难的境遇之中取得。周文王挑战帝辛,当时之周文王也是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更有姜子牙之诡计多端,但在帝辛面前,却只有兵败被俘的份儿。姬发阴袭朝歌,帝辛于仓促之间却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大量奴隶被组织起来(武器是大木棒子),与周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较量,虽然因为战力比对悬殊而最终失败,但却是尸山血河、血流漂杵。这表明当时之战斗,极为惨烈,商人之抵抗亦是极为坚决。
遍阅中国历史,不要说是末代君王,就是将所有君王全部算在一起,能够像帝辛这样勇敢坚毅、临危不乱而组织所有可以组织的力量(帝辛组织的奴隶与平民有十七万之多)全力一搏,宁死不降、坚决无畏地战斗至最后一刻,虽然输掉了战争,但是决不输掉人格尊严,在应该战斗的时候一往无前的战斗,在应该死去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以身殉国,这样的帝王,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共能找出几位呢?在这一点上,恐怕也只有西楚霸王项羽可与之比肩。这样的对手,又如何不令姬发心惊胆寒呢。所以,斩掉已然死亡的帝辛之头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姬发斩帝辛之头,其影响究竟如何,在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可以寻找,不过,姬发在牧野战后,并没有享受到胜利者应有的喜悦和轻松,反而是忧心焦思、夜不能寐。十余万商朝主力野战大军仍然驻扎于东夷,帝辛的支持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姬发在牧野战后大约两年便辞别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