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中方言与古代诗歌
(2013-09-12 18:08:4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杂谈随笔 |
关中方言与古代诗歌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创立和完善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走在关中,听着秦腔秦调,千万别以为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实际上,埋在黄土里的文物不会说话,写在书上的历史真假难辩,战乱和灾荒可以摧毁生命和建筑,但却改变不了语言和习俗,而方言中保留着最生动的文化和历史。《诗经》、唐诗等古代典籍,是要用关中方言来读才能读通,读出诗味来。以下是一些网友找出的实例,本人只起到一个汇集的作用。
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关中话发sěi音,才能和关中话“黑”押韵。
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关中话来读才能押韵。在关中话中,“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关中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关中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关中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关中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关中话中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那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又指事情办得漂亮,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瓤人”。关中话“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关中话中完了的意思。古文中有“六王毕,四海一”,同义。
“林檎”。关中农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关中方言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表达的是“就是这样吧?”的意思。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关中方言中漂亮的意思。《诗经》的《卫风·硕人》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关中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爱”之义。
“闻”,关中方言中“趁”的意思。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关中方言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关中方言就说成“闻热吃”。“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之举。
“他谁”,关中方言中“谁”的意思。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
“白雨”,关中方言中“暴雨”的意思,形容雨之大,空中都是白色雨幕之意。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关中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关中方言中“等”的意思。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关中方言是“差”的意思,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年时”,关中方言中“去年”的意思。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闪电”的意思。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科”,关中方言中“砍”的意思。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但熟悉关中方言者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