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简化汉字
李西岐
汉字,是中国人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为上古时代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各族先民所发明创制的,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甚至在公元前3000——4000年前的彩陶上亦能发现比较成熟的单个字体。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读一个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妙趣横生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推广简化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值得言说的一件趣事。
为何要推广简化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自然心知肚明。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为文盲众多的国人识文断字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问题是,有一部分简化字的推行却严重地违背了汉字形成的科学规律。似举两例:
“愛”——简化成“爱”,缺了“心”,“爱”从何来?
“親”——简化成“亲”,视而不见,亲密从何谈起?
除在书法创作中坚持繁体字外,“识繁写简”应该是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共识所在。在笔者看来,恢复譬如“愛”、“親”等繁体字,恰恰是重新给汉字注入活力的明智之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