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金城关》的通信

(2010-08-17 20:10:17)
标签:

《金城关》

《秦腔》

名著

兰州

文化

分类: 艺术评论

      关于《金城关》的通信(-)

                    李西岐

    历经二十年构思写作,六次删改的拙作《金城关》终于尘埃落定,列入读者出版集团·敦煌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计划,目前已进入一校。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原先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的同事、战友、老乡王宏奎在看完《金城关》第四稿后,昨晚奋笔疾书,直至深夜二三点钟,写出了一份长信。今天上午,他又给我打了半个小时电话,对《金城关》创作中的得失,发表了自己的高见。笔者认真地读后,感触甚多,而且深深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暖暖的情谊,这温暖直穿透了我冷寂的胸襟。原来,方块的汉字也是温暖的,有温度的。

    在这里,我特向宏奎兄弟表示衷心的谢意。

    我在《金城关》后记里说过,为了这本书,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不管它的最终命运如何,我想说的说了,想写了也写了,只要有上百个读者真心地喜欢它就心满意足了,管他呢,就算是山寨版的“名著”吧。

    王宏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不但是军区机关优秀的新闻报道员,更是年轻有为的文学新秀。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一家四代创作的小说散文合集《春满花枝》,2008年他又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男上尉和女上校》,诗集《爱你的样子》。

 

    附:写给西岐先生——期待你的长篇小说《金城关》早日面世

   看到你的长篇《金城关》快要出版的消息,非常欣慰和高兴。我从去年拿回来以后,几乎很仔细的看了;对你发在网上的也都看了,而且有些篇章还不只看一遍。我有个感觉,除了在有些方面显得有点太土(太兰州方言化,恐外地人看起来吃力)、有些篇章有些拖沓之外,我觉得《金城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关注着省上对长篇的扶持,但消息出来后你榜上无名。这很正常。最该扶持的人往往得不到扶持——何况优秀的“名著”总不是靠施舍才创作出来的。我认为《金城关》是一部名著——至少在兰州会成为名著——是一部全方位反映兰州社会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一部必定会受到广大兰州人喜爱的小说。

    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一部兰州社会的风俗画。

    一部兰州的《清明上河图》。

    兰州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古城,却没有一部真正的象样的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那样为她立传的长篇小说、那样为她专门而写、而拍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这不仅仅是千百万兰州人的悲哀,其实更是兰州乃至于省城所谓文化人——尤其是作家们的耻辱!   

    《金城关》这部由一位外地来兰人员为兰州树碑立传的优秀作品,得不到甘肃省文化艺术界和文化行政部门的重视和资助,更是兰州乃至于甘肃的耻辱!

    这其实不要紧。我觉得他们还是有点短视了。但可能千百万兰州市民会回报作者的辛勤和真挚的——就如他们当年回报快板大家张保和先生一样。

    我对于这一点还是充满信心的。

    我记得去年在把我新出版的作品《男上尉和女少校》送给您请你指正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过,这部书是你的里程碑,砸锅卖铁也要尽快把它出版,把它推向广大的读者——当然首先是兰州的读者。这部书一出来,你以前的所有那些曾经令你兴奋过的作品,在它的面前都会不值一提了。甘肃省里那些曾经担任过作协领导的同志们都会为你而喝彩——因为你以你的艰苦而成功的劳动填补了他们的空白。许多人甚至会很吃惊。

    我还把你的《金城关》与《秦腔》作了一些比较,总体而言,《秦腔》是成熟的——太成熟、太老道了。毕竟是“大家”的作品。但我还是要说,在一些方面,在生活的真实性、生活的厚度以及作品的可读性方面,你的作品似乎超过了后者。 

    我总感觉贾平凹先生的《秦腔》不是写给广大的普通人看的,因为你得强迫自己去看——就像一个文学评委所遇到的悲惨经历一样;而你的作品,尤其是《金城关》不是这样的。

    也许我可能说的不对。我这既不是恭维你,也不会信口胡说——不管怎样我也读过许多中外名著,也出版过几部文学作品,相信不会连一点眼力都没有的。

    我很佩服你有这样的大手笔、大气派。为了文学,十几、几十年含辛茹苦啊!从另一个角度讲,说明你是很爱兰州的人,你对这个第二故乡倾注了你的爱和情。这就是你——《金城关》之所以获得成功的根本源泉。一个陕西人,把兰州的人、景、物、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特别是兰州人的所思所想……搞得那样清楚并用鲜活的文学样式表现了出来,还写的那样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这难道还不值得人们称道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季羡林的温存
后一篇:书法作品两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