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西岐
李西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36
  • 关注人气:5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画同源

(2010-02-20 08:49:31)
标签:

书法

书画同源

中国画

黄宾虹

文化

分类: 美术评论

           书 画 同 源

                 ——品画读书笔记

                       李西岐

     中国画与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艺术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之说。《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画家观嘉陵江,则见其波涌涛起,写其状貌、追其神髓;书家怀素夜闻嘉陵江涛声,则于状貌之外,得其体势;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天地低昂;张旭观其风韵,神入霜毫。
    莽莽天宇,恢恢地轮,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匠心的依据,亦是画家创造的源泉。大自然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天上的云走霞飞,地上的山耸泉注;植物的抽丝吐绿,动物的奔突潜藏;朝辉夕阴,风雨雪霰,都是顺乎宇宙大智慧,且含有着和谐的本性。而和谐正是天地大美的内核。书、画家观察之、体味之、神会之,形诸笔墨,画家乃有笔底幻化万象,书家乃有毫颖竞走龙蛇。书画同源,依我看,不是甲骨记事,不是文字象形,这“源”是指本源,指艺术创造中最本质的源——自然,它是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
    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说是真正的抽象派艺术。中国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这种抽象手段的。书法的用笔是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构图,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证之书画,斯称至言。
    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是“书画同源”之说的最早的提倡者。他在一幅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显而易见,赵孟頫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我曾在一篇画评中强调,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写”,而非“画”也。
    中国的书画与西洋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近代所谓的借西画来改造国画,更是扯淡。而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字和绘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中国人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而然地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笔者收藏和研究彩陶几十年,最初的兴趣就是对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蛙、鹿、鸟、舞蹈、水纹等感兴趣才步入其间的。笔者在《陇之陶》一文中指出:岩画和彩陶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亦是汉字的最早起源。而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后来才逐渐的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才有“书画同源”之说矣。这就使中国绘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自从书画交融相会,中国绘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作就是文人画。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们所喜爱,所追捧、所实践。很难想象的是,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绘画,会成为什么鬼样子?!

    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张扬。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而在近现代把“书画同源”推向极致者,当属黄宾虹也。

    黄宾虹早年遍历国内名川大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岳,写生画稿以万计。同时不断探索中国画用墨、用笔的规律。对墨法,黄宾虹有六字诀:浓、湿、黑、淡、干、白,后改为浓、淡、破、积、焦、宿,最后发展为浓、淡、破、积、泼、焦、宿七字;对笔法,他则总结为平、圆、留、重、变五种,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笔墨的技法。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黄宾虹一生孜孜不倦,勤于思考,精于笔墨,他的语录,是其书学画学思想演绎过程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产之一。举黄宾虹关于“书画同源”的语录之一,就足以够当今活跃在画坛上的所谓“大家”、“大师”们学十年了: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笔者当数无能之辈,先生教诲当然不敢忘怀,且在书画研习中细心体察和领会之。无奈天分太差,只能仰其背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