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晨读张岱《陶庵梦忆》

(2008-07-20 11:17:59)
标签:

读书笔记

文化传承

闲情雅致

人生感想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

     晨读张岱《陶庵梦忆》
                       李西岐
    第一次记住张岱的名字是廿多年前游杭州西湖,差一点儿被他那篇《湖心亭看

雪》感动得神魂颠倒,找不着北。遂掏出笔记本记录了,吟读三五遍,便烂熟在肚腹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妙笔生花,文采飞扬,只用短短一百多字,极尽冰天雪地中的西湖盛景,

天地一白,长堤披纱,湖心亭霜冠,雪皑皑,雾蒙蒙,金陵客痴相公不期而遇,交杯换盏,欣喜若狂,遂有美文奔涌而流也。
    张岱(1597--1679)其人,出身于明代官宦之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自号

蝶庵居士,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清兵铁骑踏灭明朝,他万念俱灰,躲避山林,亲朋好友视其为毒蛇猛兽,渐次疏远。国破家亡,人心叵测,他欲哭无泪,死不瞑目,只得忍辱负重,披肝沥胆,因尚未完成《石匮书》而苟且偷生。

    可以说,《陶庵梦忆》等著作,是张岱这个明代遗民的内心滴血的独白,是对时代灵魂的呼唤,是对亡明的呐喊,是对汉文化的招魂!
   “小品”之名,源于佛家语,指佛经的简本与略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诸多
文体之一的“小品文”,滥觞于先秦,虽代有精湛短章鸣世,却未成气候,而小

品文直至晚明时才得以崛起,大家辈出,极尽辉煌,与青花瓷一起成为最具时代文化特性的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的文明遗产。
    张岱承袭晚明小品文的优良传统,以其《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成为明
未清初的小品文大家,也可以说是古今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以及高屋建瓴与引吭高歌的才华,对晚明小品文有了新的超越,从吟风弄月“以文为娱”的案头赏玩之作,跳跃到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山河颠碎之殇,审美情趣亦从小桥流水过渡到壮怀激烈,文字清新峻峭,以怀旧为尚;在极短的篇幅中,注重人物内心描写,简明扼要,突出特定环境中人物文化性格的人格精神之美,如他在小品文里,一反世俗的目光,对歌妓给予了极大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言赞语美与怜香惜玉之真情;他博采众家之长,融公安派之清新与竟陵派之孤峭峻拔于一炉,以内容之深厚救浅薄,以结构之严谨救率易,以语言之明缺救僻涩,从而追求清新空灵的艺术价值与神韵飘逸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陶庵梦忆》这部小品文集,是明未清初时代变迁过程中一个文人

墨客的心理历程血和泪的记述与梦忆,是其人生岁月里风霜雪雨的侵蚀与磨难,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
    古往今来,文化人只为文化活着,为文化传承的尊严和责任活着。“无论你在哪
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依。”假如不是文化灵魂附体,那么他

的生存就失去了意义。张岱在(《自叙》)中说:“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來,总成一梦。”
    世事如盘道,人生如梦境,功名如粪土,豪华如烟云。张岱的人生轨迹变化多

端,人生哲学空虚多样,人生经历磨难多舛……希望在诅咒中破碎,期待在哀怨中灰飞,奢求在无助中烟灭。一切是这样的无聊,一切是这样的无助,一切是这样的无序……惟有梦幻,惟有记忆,惟有笔耕不辍,方能安妥心灵的孤寂……以梦忆为解脱,以梦忆为慰藉,以梦忆为反思,将家国之叹、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恰恰成为《陶庵梦忆》的写作动机、怀旧情结与艺谛,为后世留下一部值得一读而余味无穷的小品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