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随感

(2008-06-07 09:58:21)
标签:

爱在中国行

端午节

文化

分类: 杂谈随笔

       端  午  随 
                         李西岐
    人间四月芳菲尽,紧接着,火一样的五月,诗一般的端午,就这样悄悄地来临了。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附在约定俗成的节日上的。两千多年来,炽热的端午节,成为华夏民族最古老、最富有浓郁传奇色彩的传统佳节之一,它不断地演绎了仁人志士一曲曲壮志未酬的咏叹调,更有意义的它成为英雄主义的人生座标和高高飘扬的爱国主义猎猎旌旗。
    端午亦称端午,端阳。在历史的沿革中,繁衍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悲欢离合和民不聊生的痛定思痛,才将许许多多的期盼寄托在这一节事上,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集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风调雨顺的民俗佳节。而由赛龙舟引发的国际化的体育竞赛,更使端阳为世界人民所仰慕。
    如此说来,火一样的端午,是一幕包罗万象极具中国民俗风情特色的大戏,每一幕都跃动着彻骨铭心的感动,时而波澜起伏,时而风云变幻;诗一样的端阳,每一场都充盈着传为美谈的情节,时而山花烂漫,时而凉风习习。


    整个端午节期间,更像一个风土人情“电影周”的集中展出。   

    宋人杨无咎吟诵的一首《齐天乐》,宛如一幅发黄的工笔画,极尽璀璨......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这是一首在华夏大地上流传甚广的手机短信,朗朗上口,喜气洋洋......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柳暗花明的堤岸上,风吹着杨柳涮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咿呀咿得儿喂……朱明瑛的《回娘家》,怎么听来唱的都是端午节中的喜笑颜开的事儿。
    爹躺在椅上上,边品茗,边吟诗,吟的是唐.殷尧瀋的《七律.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棉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娘惦念着出嫁的闺女,更是惦记着胖嘟嘟的小外孙,早晨就在家门上贴了午叶符,悬菖蒲,挂艾草,好不容易盼來了,娘笑眯眯给小外孙身上涂抹了雄黄酒,佩戴上香喷喷的香囊,然而端上烙的五毒饼,剥开刚煮的咸蛋,热腾腾的粽子抹上蜂蜜,喂到小外孙嘴里……


    大江洪湖里,是一支支争先恐后的龙舟,赛事正酣,气氛十分热烈。咚、咚、咚……,这激昂的鼓声,来自那个曾经辉煌的唐朝……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情不自禁争先恐后地来看龙船,眼帘里是一幅多彩的场景......银钗耀日,器乐齐鸣,声势浩大,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那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标志。
    如果说端午是一部宏大伟岸的大散文题目的话,那么它的内涵该是多么的庞杂斑驳,一桩桩辛酸与吉庆的故事背景里,却是屹立扬着爱国主义者巍峨的身影,粘贴着爱国志士的浓烈情结。

    而关于端午的起源,亦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源于吴越民族图腾。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二是源于纪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是源于纪念屈原。(唐)文 秀《端午》诗曰: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壮丽诗辞,已溶化于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成为华夏民族的人生参照和旗帜,故“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由此可见,纪念屈原之说,成为占据主流地位影响最大而源远流长,不无道理。

  四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由此可见,端午源于古越图腾与伍子胥也罢,还是源于屈原和曹娥也好,他们都是凝集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的硕果,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结晶。
    一个端午,承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文化品格;一段民俗,记述了多少华夏民族发奋图强的价值认同与历史功勋。

    端午是夕阳中远山的剪影,明晰而辉煌。
    端午是初夏荷花飘逸中风儿,馨香且温情。
    端午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清幽与绵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生感悟
后一篇:股市的幽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