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岐
唐代陇西籍诗人李太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泱泱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光彩夺目的华夏文明……大夏河、祖厉河、关川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河等许许多多的支流涓溪,汇聚成奔腾不息的九曲大河。勤劳的先民们择水而居,安家耕耘,而汲水的工具陶器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生存质量地明显提升。
显而易见,具有鲜明地域水文化特征的马家窑彩陶的横空出世,既是母亲河的馈赠,亦是先民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天人和一的必然结果。1923年春天,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博士,在发掘中国第一个史前村落仰韶村的欣悦中,又一路西行,将目光盯在黄河中上游这块充满想象力的神奇沃土上。1924年4月23日,安特生等一干人马,离开兰州沿洮河南行,在距离兰州几十公里的临洮县首先发现了灰嘴遗址、辛店遗址及彩陶,并依此命名为“辛店文化”。6月,安特生又在洮河两岸发掘了齐家文化遗址和大量陶器,并命名了“齐家文化”。6月20日,安特生在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掘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即享誉中外的“马家窑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演变的一支地域性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到达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力波及到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古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4000--5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马家窑文化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尤以璀璨多姿多彩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的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90%,除日常生活使用之外,还大量用作隨葬品。可以毫不夸耀的说,它的发现,显然给悠久历史的中华远古文明描绘了一道瑰丽无比的神秘色彩。
笔者曾经在一篇随笔中说过,马家窰人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他们具有对客观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圆熟的造型能力,以及对实景物象二次创造随心所欲的写意能力,从而堂堂正正地上升到一个瑰丽无比的艺术境界,足令后辈艺术家汗颜不已。在人类文明曙光初现时,天才的马家窑人已经具备了非凡的艺术修养和天赋,他们与天地共生共荣,与自然和谐融合,依山而筑居栖涵洞,依河而建氏族村落,耕田耘地,仰仗大河流水潺流不息,草丰水盈,牛肥羊壮,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生态的优越,激发了他们天才的艺术创造力;生活的富足,促进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河水的清澈,更是他们胸襟里流淌着对水的崇敬,达到登峰造极的忘我境界……水,纵然成了彩陶文化的渊源。于是,一批批以水为媒介的彩陶诞生了!马家窑文化彩陶上以水波澜起伏为要素的纹饰,成为他们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元素……平行似水的波纹,规行矩步,静如镜面;细水长流的波浪纹,微风袭来,柳暗花明;激流勇进的旋涡纹,大河奔腾,气势磅礴!水中的蝌蚪随波逐流,嬉戏欢欣。而游弋水中的鱼儿,也衍化为抽象的圆点纹或浪遏翻飞的流线纹。捕鱼的鱼网,密密麻麻,水珠四溅……勾画旋涡纹的线条生动流畅,妙不可言,跃动的韵律中产生的水波纹,妙趣横生,仿佛无穷无尽的旋涡汹涌澎湃,波浪涛天,在有限的空间转化为无限的旋转,飞流漪澜,龙腾蛇奔,云舒云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涛声依旧……这些饱含激情和天才的神品,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精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貌,创造了一大批令人难以置信的彩陶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值得一提的是,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步入青铜器时代。这个时期,华夏其他地区的陶器已基本消亡,而陇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光彩夺目的彩陶,风光依然,常胜不衰。由于此时气候已日趋干燥,先民们逐步地过着或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如象形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的特征鲜明,风采各异,极大地丰富了甘肃彩陶的文化内涵,亦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悠久历史的见证。
(此小文为笔者撰稿的陇文化大散文系列《陇之陶》中的部分章节,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马家窰文化马家窰类型:漩涡纹彩陶
马家窰文化马家窰类型: 旋涡纹彩陶盆
马家窰文化半山类型:卐字+十字彩陶{在一个彩陶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宗教原始符号,确实罕见.此陶器距今4500-5000年}
马家窰文化马厂类型:双耳罐{如果追根溯源国画写意的起点,这只3500-4000年的彩陶,足以证明先民艺术创作的天赋和想象力,令后辈汗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