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野沙沟
人生如书,念念不忘。往事只能回忆。野沙沟,就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念念不忘值得记忆的一条沟。
野沙沟,位于交城山会立乡西北11公里中西川东北侧,是关帝林局孝文山林场与双家寨林场的分界线。沟深20公里(众说不一),宽约2公里,流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因沟谷沙石较多且鲜有人迹故名。
这里,民国时期,分布有利成庄、决皮等8处庄落。时过境迁,这些庄落都现已消失。
这里,山高林密,山泉水流,鸟兽出没,景色秀丽,是一处绿色的世界。
这里,松、杨、桦等天然树种混生,森林资源雄厚。孝文山林场七、八十年代曾在此进行过抚育,栽植了大片人工落叶松林。
野沙沟,是孝文山林场管辖的一道大沟、深沟,多年在此沟作业(经营)。对野沙沟的了解,以前知之甚少,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参加林业工作后才对野沙沟逐步踏足了解的。
我对野沙沟的了解是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转变和我从事的具体工作有极大的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分配在关帝山林业勘测设计队工作,当时各场的生产任务都很大,特别是资源雄厚的林场,每年要生产很多的木材。我在的设计队承担着全局的各项作业设计任务。有一年的春夏之交,我这一小组被安排在孝文山林场进行各项作业设计,时任场长为秦保兰,分管生产技术的副场长为郝有福。作业设计的地点主要就选在野沙沟。野沙沟距离林场住地长立村(现店儿上)远,当时的交通又不是太方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是郝有福副场长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月的干粮送到了野沙沟,我们安心吃住在野沙沟的工棚里,在林场技术(施工)人员的帮助下,每天白天上山做外业,下午回来后做内业,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野沙沟的作业设计任务。
1990年后,我调到开栅木材经销站工作,外出调运木材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先是1990年在庞泉沟的神尾沟后坪负责调运木材到开栅。第二年(1991)年,站里又把我安排在野沙沟调运孝文山生产的木材。我和小张一起住在野沙沟的工棚里,每天负责调运发送木材车辆的检尺及相关手续。印象深刻的还是在野沙沟这样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和林场施工人员和谐相处,特别是施工员韩大哥(小名牛三儿)对我们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每天在沟里能让我们吃顿热饭饱饭。三十年了,至今想起来给我们做的浇肉刀削面,津津有味,终身难忘。还有曹家庄管护站的人员对我生活上提供的帮助,永远感恩他们。
时隔12年后,2003年我调到孝文山林场,真正成了孝文山林场的一员。当时的林区正处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的阵痛时期,作为资源大场的孝文山林场,停止了天然林采伐,意味着林场经济困难,职工收入减少,可谓是孝文山林场的困艰难时期。为了增加职工收入,林场组织职工开展各种生产劳动,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林场承揽了山东威海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在野沙沟的维修路面任务,年末又组织职工在野沙沟完成了世行四期人工林抚育工作。
那年的人工林抚育工作格外的迟,由于设计11月8日才批复,要求年底前完成。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天气冷的情况下,11月6日林场组织职工劳动开始。林场分三个组奔赴野沙沟,开展劳动竞赛。每天早7点开饭,8点出发,中午在山上吃干粮,劳动到下午6.30分才能回场。野沙沟的这次人工林抚育是我多年来劳动最累的一次,印象也最深。
2018年底再赴野沙沟,是跟随林局造林检查组在孝文山林场检查造林时又进的野沙沟。极目眺望,野沙沟经过二十年的封山育林,休养生息,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野沙沟变的更美了。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这样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野沙沟,不是名山大川,也名不见经传,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在闺中无人识,在我记忆中的野沙沟,将成为交城山上的绿海明珠,康养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