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节里话教师

(2010-09-10 08:30:48)
标签:

教师节

茶话会

感想

分类: 动态时评

    今天是教师节,我差点都忘记了。昨天收到X学校发来的教师节茶话会请柬,突然感觉教师节离我们太远了。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是老师们过第一个教师节,老师特别重视,真像是过大年一般,我们还放半假,让教师快快乐乐地过上一个节,可能是那时候教师待遇不怎么好,社会地位呀等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国家设立一个节日以纪念,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今已是我孩子上中学的时代,教师节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甚至不引起人们注意的节日。可能是人到中年对于节日的感受除了想到应该给老人送钱了、该给孩子买礼物了、或者该打点什么亲朋好友了之外,已经没多少心思去单纯地感受节日本身的意义了。

   但今天的教师节对我还是有一点触动,虽然我不是教师,但我一直对教师怀有敬重之情。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培养绝对没有我们的今天,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对教师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用其他任何形式可以表达的。但由于毕业后远离了家乡,对过去的老师联系很少,有一些依稀记得的老师自毕业至今都没有见过,虽然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清晰可见,但岁月流失太久,也许都已物是人非了。联系老师的方式都是简单的电话问候,但如今也少了,并不是工作太忙碌,也非距离远近,只是心情已经淡化,那份感恩的情怀在流失。   

   我记得的教师节好象是所有教师在一起吃一餐饭,发个纪念品,老师们都很满足。如今教师节怎么过我不得而知,但学校都会搞一个类似茶话会的活动,算是纪念节日。其实教师节茶话会只是一个形式,主要是学校向所在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络关系,寻求支持的方式。我也参加过几次类似的活动,大家并没有坐下来畅谈教师事业,只是送去教师节礼金就匆匆离去,好象是只是一种礼节,或是为了单位孩子上学的一种“奠基”必备环节。但如今孩子们对教师节可能另有过法,送花、送礼、送祝福。我的孩子也提出要给老师送花,开始我总是不同意,我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一种东西可以表达的。后来听一位要好当老师的朋友说:收到学生的花篮、纪念品、或者电话短信祝福等等,才有教师“过节”的喜悦,换句话说这才感觉受到尊敬,或者说是老师的礼遇。

   可就在今年教师节的前一天,有个朋友问我,过节你给孩子的老师送什么礼物?我一时无语,送什么呢?真的要送花篮、纪念品、或者电话短信祝福?那学校不成了“花园”了?朋友问的是送礼。不外呼就是钱了,物了,或者请老师一起吃饭......但让孩子知道就坏了,他们认为送花给老师是一种神圣的,而送物就是“变态”。孩子是纯洁的,他们不知道在物欲社会“财物”的重要,当然也不知道人际关系的背后是什么。孩子们认为在学校教师就是最纯洁最高尚也最公正的,甚至超过了父母。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是真正的教师,对待孩子是公正的,也会像爱护花一样培育孩子。但这并不是全部,一些所看所问,如同网上提到的“老师索要礼品要挟家长”的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孩子上学托人送礼,按分数明码标价,不交钱孩子不能上学、不送礼孩子上学待遇不一样等等,时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还有教师有偿补课的问题遍地都是,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教师队伍就是纯洁的?可能这些现象只是偶尔,也只是少数老师,但影响力绝对不小,甚至可以上升为一种腐败。   

    我认为,教师在工作之外的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并由此收取一定的报酬没什么不妥,这两厢所需,也是市场经济下正常的行为方式。至于家长给老师送礼希望老师对孩子好一些的作法,我不是很赞同,但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其实也并非老师索要。但作为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重视,甚至要比其他同学更多的重视,怎么办?就是送礼,与老师拉近距离,似乎可以得到满足,家长也可以此体现责任心;也有个别家长太神经过敏——送礼的孩子可能公平的,也许并没得到特殊关照;而没送礼的孩子一定是不公平的,孩子得不到重视,会被另眼相看。教师的职业就是教育人改造人的,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的溺爱导致现在的孩子无论从生活上学习上性格上都有很严重的缺陷。比如自私自利、不懂合作、不能吃苦、偏激善变、不懂感恩等等,表现在学校当然会爱老师的批评。个别家长把老师合理的批评被当成是“找碴儿”“整人”,甚至上升为老师的挑剔或要挟,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老师,另一方面还要支持老师,同时自己带头不搞不正之风,不去推波逐谰,不良风气还会盛行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