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个小告示,哪位高手比较闲的话帮我找一个相关logo:第一届仿生学会议为仿生学确定了一个有趣而形象的标志,一个巨大的积分符号,把解剖刀和电烙铁“积分”在一起。这个符号的含义不仅显示出仿生学的组成(生物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学相互渗透),而且也概括表达了仿生学的研究途径。找了半天没找到……
都是平时的一些小收集(相关资料出处:百科)
1 比目鱼的眼侧移
先扯扯别的: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
比目鱼是一类鱼的总称,包括鲆科、鲽科、鳎科。
小比目鱼的形态和我们看到的普通鱼类相似,两眼各在身体两侧,因而它的游泳方式也和普通鱼类相似。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的形态开始变化。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因而游泳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
值得一提的是,成年比目鱼有眼一侧和无眼一侧也有区别,以上图为例,我们现在看到的一面是灰褐的,可能那一面是白色的。而且两侧的鱼鳞种类可能也不同。有些种类侧线全在有眼一侧。
2 贻贝的足丝的启示

贻贝我想大家都见过而且吃过的。下面要讲的不是它的美味,而是它的足丝,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去过海边浅滩赶过海的人可能都有体会,贻贝通常紧紧黏附在礁石上而且比较难弄下来。仔细观察会发现由它的壳尖处出来很多细丝黏着着沙石,这也是我刚来青岛时才发现的,那时就感觉很新奇。这个问题也一直悬而未解。前几天去海边动物实习的才从老师口中得知这叫足丝,由某种粘胶蛋白构成,遇水即化成具黏性的极其坚韧的丝线。
从技术层面上说,科学工作者已经提出出这种蛋白并且合成了超级粘胶,请看下文:科学家将贻贝用皮筋固定在玻璃箱的一面,但贻贝更愿意利用自己的天然锚,从他们脚上伸出它们自己合成的足丝。当贻贝形成足够的足丝时,若将它收集起来,这对贻贝来说损失并不严重,因为他在2小时之内就可以重新生产出足丝。通过对贻贝足丝和胶粘点的分析,终于分离出贻贝的胶粘蛋白,并制造出一种新的粘胶剂。当科学家们将制作好的生物胶粘剂用在粘贴金属片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这种粘胶剂的另一特性:它像一层看不见的铠甲,保护着金属片不受侵蚀。利用这一特性,能使两块金属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所查的资料目前只能显示到这里。我更关心的是现在这种粘胶是如何批量生产的以及这种粘胶蛋白的成因(这就属于科学研究的层面了)。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这里可以顺便举个例子。假如从生物化学和生物大分子的角度对这种蛋白进行研究,那么人类就可以直接合成超级粘胶而不需要通过从贻贝直接提取的方法获得,这就是科学研究所带来的技术上的革新。
3 藤壶(一看到这个就想起《源氏物语》……)

这种东西我们可以在海边的礁石上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就是拉。它们外形像火山口。主体包裹在一个硬壳内。原都误以为是软体动物门的,今天查百科才知道是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纲。藤壶的内部构造不太感兴趣,也许出来也就跟寄居蟹差不多。我之所以提它原因和贻贝类似。藤壶分泌的黏液黏附性极强,在我看来比贻贝的强很多,从海岸的岩礁上、码头、船底等,凡有硬物的表面,均有可能被它附着上,甚至在鲸鱼、海龟、龙虾、螃蟹的体表,也常会发现有附着的藤壶。因此在造船时都会漆上一种特殊涂料来防止藤壶的附着。而这种东西也只能用凿子之类的工具才能从礁石上取下。实习的时候老师只提到一种酶。
我脑子有很多关于这些的幻想,以后再说吧!
to be
continue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