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慈善”首先是一种理念

(2010-09-27 10:05:14)
标签:

慈善

理念

习惯

唐任伍

盖茨

巴菲特

陈光标

分类: 杂谈

 

“慈善”一词起源于基督教教会,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任何一个时代,总有穷人、富人之分,总有天灾人祸降临,总有弱势群体存在,因此也就总有“同情”、“怜悯”、“行善”、“施舍”的行为和义举。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慈善义举层出不穷,诸如“施粥”、济贫啊,这些都是原始的慈善。

进入20世纪后,现代慈善事业在国外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完备的制度。据统计,美国的年人均捐款达到460美元,参与率为全国人口的80%。虽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箴言,但勿庸讳言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在普及上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年慈善捐款一度仅为O.92元,即使在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江苏地区,人均年慈善捐款也不足10元。中国慈善事业做得比较好的江苏省,积累的慈善基金数量还相当有限。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停留在很原始的初期阶段,包括资助城乡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资助1000户残疾人家庭,资助特困患者,做一些诸如希望工程、阳光工程、母亲水窖、救灾工程等等,兴办“慈善超市”、“爱心超市”,搞一些义演、义诊、义卖等慈善义举,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理念,制度建设也很落后,方法很原始,不专业,没有一个目标。很多人做慈善抱着一个功利的初衷。而国外的慈善事业相对成熟,例如美国的慈善捐赠lO%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好的社会氛围,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及政府负责人的参与推动和慈善宣传的引导,离不开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做好慈善的基础性工作。我认为,中国的慈善事业最需要做的是打基础,在全社会宣传、普及慈善理念,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弘扬乐善好施的精神,让普通老百姓了解慈善,参与慈善,告诉大家慈善不分国界、不分宗教、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贫富,不在于捐多捐少,一个亿是慈善,一分钱同样是慈善,只要有慈善的理念和意识,身体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激励人人皆可行善的制度,要宣传慈善家,宣传他们的广施善缘,传播他们的慈善精神,并给予应有的荣誉,造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气氛,增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一点上,巴菲特、比尔盖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台湾卖菜妇女陈树菊以一己之力,锲而不舍地坚持20年,捐资1千万多台币兴学助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国的陈光标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因此,我认为,做慈善不在于捐多少钱,而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理念,建立一种慈善的习惯和常态,使慈善像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一样,须臾也不能缺失。

(本文是2010年9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慈善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慈善中国学术沙龙”上的发言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