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能承载8000多万旅客流量的首都国际机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3号航站楼和一流的硬件设备。应当说,作为中国第一国门的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的形象,也是中国的骄傲。
然而,2008年7月4日下午的一场大雨,击碎了首都国际机场在我心中崇高而又神圣的形象。大约下午7时左右,我与几个朋友驱车到机场赶晚上九点的飞机出差到长春,一路上滂沱大雨,天空黑沉沉的,能见度极低。开车技术极佳的司机仍然加足马力,在机场高速路上奔驰。车行至机场收费站时,突然停了下来,顷刻间机场高速公路上形成了一条车龙,密密匝匝地挤在高速路上不能动弹。
雨,仍在下过不停,击打着车前的玻璃窗,有点吓人。离飞机起飞时间越来越近,四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五分钟------车上的朋友和我都在哀叹着:完了,没戏了!雨,终于停了,焦急地人们火急火燎地从出租车上跑下来,急不可待地或提着包,或拖着拉杆箱,往机场奔跑。车龙仍然纹丝不动,一队队的交警、武警跑步向前方走去,一辆辆工程车呼啸着从另一侧逆驶而过。人们在在猜测着:是交通事故?还是道路坍塌?
车终于动起来了。前方传来的消息是,雨太大,积水太深,车辆无法通行。人们纷纷向机场问讯处查询,结果不是无法接通,就是无人接听,根本无法从机场处获得一丝半点消息。同行的王校长从他长期合作的购票点得到了信息:所有的航班都没有起飞。顿时我们轻松了许多。车无法正常进入2号航站楼,只得避开积水处,绕道南机坪。平时车行的桥下一片汪洋,抽水机正在施工。绕道经过的南机坪上如临大敌,戒备森严,三步一个武警,他们披着雨衣,威严地夹道注视着缓缓行进的车流。
晚十点左右,车终于蜿蜒辗转地驶入2号航站楼。候机厅里,人声鼎沸,成千上万的人在忙着退票或改签。许多人在愤懑地和机场工作人员交涉着,争吵着,吼声,骂声,尖叫声,乱成一片。我们一行六人仍然心存侥幸地check
in,晚十点多换了晚九点多的登机牌,并且顺利通过了安检通道,来到了32号登机口。服务员告诉我们,你们进去可能还要出来,因为从北京到长春的飞机是否起飞,至少要到7月5日凌晨后才有消息。
候机室里,到处是吵闹声。既没有航班是否继续起飞的消息,也没有服务员来进行解释,航空公司和机场似乎蒸发了一样。我们一行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闭着眼闷闷地坐在那里等待。7月5日早上2点多,服务员告知,通往长春的航班取消,乘坐该航班的乘客要么改签,要么退票。我只得和同伴睡眼朦胧地走出候机楼,走到出发大厅------
这场3个小时、130多毫米的大雨,竞让偌大一个一流的国际机场乱成一锅粥乃至瘫痪,要是再下3个钟头又该如何呢?要是一场汶川式的大地震又该怎样呢?叫喊了多年的应急系统又在哪里?脆弱的首都国际机场,折射出了我们的安全应急系统的脆弱,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系统的脆弱。奥运会前夕的首都北京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如此脆弱,其他地方又将如何,答案不说自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