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经论语对读第十一课 “慎终追远”与“我必往他那里去”

(2013-08-14 18:02:48)
标签:

论语

圣经

慎终追远

文化

分类: 论语圣经对读

 

圣经论语对读第十一课 “慎终追远”与“我必往他那里去”

 

石衡潭

 

http://s13/mw690/4a90a234gx6BQMplfwE8c&690“慎终追远”与“我必往他那里去”" TITLE="圣经论语对读第十一课 “慎终追远”与“我必往他那里去”" />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慎终: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远:祭祀追念自己的祖先。《说文》:“慎,谨也。”终,郑玄:“老死曰终。”慎终:孔安国:“慎终者,丧尽其哀也。追远者,祭尽其敬也。人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而皆归于厚也,”《皇疏》:“慎终谓丧尽其哀也。丧为人之终,人子宜穷其哀戚,是慎终也。追远,谓三年之后,为之宗庙,祭尽其敬也。三年后去亲转远,而祭极敬,是追远也。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宜慎也。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

《礼记·檀弓上》: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礼记·杂记下》: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

《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礼记·坊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

《礼记·祭统》: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大戴礼记·盛德》: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对读:

“英雄何竟在阵上仆倒!约拿单何竟在山上被杀!”(《塞缪尔记下》125)

“你掩面,它们便惊惶;你收回它们的气,它们就死亡,归于尘土。 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 愿耶和华的荣耀存到永远;愿耶和华喜悦自己所造的。”(《诗篇》1042931

解析:

孔子把对去世父母的丧礼和祖先的祭祀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孝的一部分,它对道德与风俗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注重的还是生者对逝者的真实情感,“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礼记·杂记下》)也并不主张大操大办。他最心爱的弟子颜渊早逝,颜渊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为颜渊买椁,孔子没有答应。因为这不符合礼节,也不利人情感的正常表达。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也是按照礼节来办丧事,也只有棺而没有椁。

后世对孔子此语的理解有误,多变成了讲排场,务铺张。201134日,浙江温岭一陈姓老妇去世,其子女租用当地一重点中学操场大办丧礼。动用9辆加长林肯,鼓乐队千人规模,花圈近千只,黑色地毯贯穿操场,巨幅遗像,两个大型屏幕,大摇臂摄像机拍现场,总预算达600万。吊丧者拎对香烛去鞠个躬,就能拿到几百元回礼和两包中华烟。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儒家对于鬼神的存在、生命之永恒,实在不太当真,但又勉力以为。普通中国人,在面对个体生命之终结时,更是会表现出情不自禁的哀伤和发自心底的绝望。所以,在儒家仪式为主体的葬礼上,需要杂合佛道的内容来超度死者的灵魂和抚慰生人的忧伤。在中国人的葬礼上,常常体现出三教合一的特征。梁家麟先生说:“拥有相当程度宗教功能的儒教,由于在教义上缺少牢固的超自然因素,也无法在礼仪上确立贯通神圣与世俗二界的手段,故始终不曾成为真正的宗教,亦未能满足人们所有的宗教渴求。譬如对丧葬的处理,儒家无疑对丧事的每个环节(从哭祭、入殓、下葬一直到移魂入家庙祭祀)都有一定的节制,但人子对亲人的哀思,尤其对死者去处的悬念,却无法藉儒家理论而得安顿;故佛道的天堂与地狱之说、民间的风水经谶等习俗,仍广泛地流传,即身为儒者亦难以免俗。”[1]

还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中国人在丧礼上要请戏班子和乐队唱戏唱曲,这些节目占据的时间往往比丧礼的主体长,而在内容上与表达哀思没有必然联系。一些丧事中演出的戏以逗笑的居多,格调不甚高;而歌舞表演则五花八门,有民间小调、流行歌曲,还有革命歌曲;不止是演员在在唱,死者亲属也唱,有的孝子丧礼期间还在灵台前高唱《智取威虎山》、《浏阳河》之类的现代京剧和歌曲,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妥。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也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中国人平时讳言死亡,千方百计淡化死亡,遗忘死亡,而实在必须面对死亡时,又掩饰死亡,美化死亡,把死人带回生者的世界,把死亡看作一个生活事件,于是,丧礼成为了中国人一生中最隆重的表演。一般来说,中国人一生之中有三次大的表演机会,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结婚的时候,第三次是死亡的时候。第一次是本色演出,自己不知道也欣赏不了;第二次慎重演出,自己铆足了劲,可观众主要是父母和亲友;第三次是盛装演出,本来是既想当演员又想当观众的,可惜实际上没有这个可能,就只好由孝子贤孙来代劳了。他们的倾情演出是给活着的世界中活着的人看的,是要在活人面前撑面子、捞面子,当然,他们也希望亡者的灵魂能够看到。所以,在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者在生前为自己举行丧礼的滑稽场面。这位老者就是想在生前享受自己在死后的哀荣。他的主意高,实在是高。但遗憾的是,这并非真正的死亡,也并非真正的情感表露。人无法真正享受自己的死亡之乐,而在人对死亡的掩饰美化中,死亡的真正意义被忽略了。正如郭于华先生说:“丧葬礼是针对死亡事件的一种仪式,有着一整套复杂的操作过程。实施和参与仪式的人们如同在进行一场表演,他们专注于仪式的各种程序甚至是每一个细节,要求按照传统的方式做得准确,不走样。也就是说,人们在实施传统仪礼时,最为注重的是‘如何去做’,而不是‘其意义如何’。追寻行动的意义是局外人和研究者的事。”[2]

圣经告诉人们:人的身体来于尘土,也要归于尘土;人的灵魂则因信与不信而会有不同的归宿。“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 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注: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翰福音》316-19)所以,基督徒不会把身体的死亡看得太重,不会在丧礼上大肆铺张,在祭祀中下足功夫,也不会深刻的绝望与过度的哀伤。大卫惋惜约拿单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并非悲痛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大卫还经历过丧失爱子之痛。为了救这个孩子,他曾经进入内室,七天七夜不吃,不见任何人,躺倒在地上,向神祈求,可最终孩子还是死了。这时候,大卫就从地上起来,沐浴,抹膏,换了衣裳,进耶和华的殿敬拜,然后回宫,吩咐人摆饭,他便吃了。臣仆问他说:你所行的是什么意思?孩子活着的时候,你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来吃饭。大卫说:孩子还活着,我禁食哭泣,因为我想,或者耶和华怜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岂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我这里来。” (参阅《塞缪尔记下》1221-23

著名改革宗释经家马太·亨利评论说:“对于孩子的夭折,敬虔的父母可以有很大的盼望,因为那些孩子的灵魂正在另一个世界里享受安息。这个应许是给我们,也是给我们下一代的。这应许是给门户没有设栏的人,正如婴孩的一样。”我们可以有信心,那些死的时候还未到达负责任年龄的小孩子,都去到天堂,因为耶稣说:“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1914
  大卫对神的审判的反应,明显地反映出他对神的性情有深入的认识。孩子未死,他祷告,因他知道耶和华是有怜悯的神;孩子死后,他敬拜神,因他知道耶和华是公义的神。他忘记已经发生的事,接受神的管教,并前瞻未来。他没有沮丧,因为他知道神仍然祝福他。这是对待亲人去世的正确态度。
  大卫没有继续活在罪中,他回转归向神,神就赦免了他,使他重新生活。不久,大卫与拔示巴又生了另一个儿子,叫所罗门,就是那命定要继承父亲王位的。透过先知拿单,神给这个孩子多一个名字,叫耶底底亚(耶和华所爱的),叫他纪念神的恩典。当我们认罪悔改,回转归向神,领受他赦罪之恩,他就赐我们新的开始。



[1] 邢福增、梁家麟:《中国祭祖问题》(香港:建道神学院,1997),第153页。

[2] 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8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