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圣经对读第十一课 “以德報怨”與“愛你們的仇敵”

(2012-03-18 19:13:30)
标签:

论语

圣经

以德报怨

爱仇敌

杂谈

分类: 论语圣经对读

论语圣经对读第十一课

“以德報怨”與“愛你們的仇敵”

 

按:此为论语圣经对读博客微博学习班学习材料,主要分为学习材料与思考讨论题二部分。一般每周发布一次,请大家认真阅读思考,然后把回答提交在此,并积极展开讨论,若内容不便公开请交值周的班长或副班长。所有思考讨论题完成一半即算通过考勤,当然,多多益善。请量力而行,重在质量。连续2次缺勤和累计4次缺勤视为自动退为旁听。旁听者要求至少每两周回答一个题目或发表意见,连续2次和累计4次没有回应者,视为自动退出,予以除名。

2“以德報怨”與“愛你們的仇敵”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14:34)

Some one said, "What do you sa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that injury should be recompensed with kindness?" The Master said, "With what then will you recompense kindness?" "Recompense injury with justice, and recompense kindness with kindness."

何谓“以直报怨”

这段话很著名,也比较容易理解。训诂上有争议的是对“以直报怨”中“直”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至公而无私”,后人大多尊此说,钱穆也说:“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待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以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近来,李零有新的解释,他认为这里的“直”应读为“值”,“以直报怨”,就是以和怨对等的东西报怨,也就是“以怨抱怨”,和“以德报德”是一样的。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呢?把这段话与《礼记》中相应的话联系起来,会更清楚一些。“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子曰:‘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礼记·表记》)从这段话看,其中“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明显是与论语中的语句相应的,就是说:以德报德的话,对民众就会有所勉励;而以怨抱怨,则会对民众有所惩戒。所以,李零的解释更接近原义一些。这也比较合乎人情常理。当然,两种解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孔子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即从如何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稳定社会这个角度来谈的。也就是说,他说的是社会公德,而非个人私德。他之所以不同意以德报怨,就是考虑到无以报德,如果德受不到赞扬,怨得不到惩罚,那么,对民众起不到惩戒和激励作用。对此层意思,杨树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德报怨,孔子就受德者言之。子贡子路之事,孔子就施德者言之。施而不受报,足以阻他人之施。孔子为社会计,不许个人以让为名高而损社会也。”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冲突吗?

但是,话说到这里,其实问题还没有了结。因为孔子在《礼记》中又确确实实说了“以德报怨”的好话,“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这却被人们所忽略了。也许,大家觉得这里前后有矛盾,不太好解决,也就都不去碰它。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孔子的话语并不存在矛盾,而是有两层意思、两层态度。第一层就是大家所看到所解释的那样,“以直报怨”或“以怨抱怨”;第二层就是大家所有意无意忽略的“以德报怨”。第一层意思是从公共层面、社会层面来说的,说的是法制或者公德,第二层意思是从个人层面、私人层面来说的,说的是人际关系或者私德,而且,尤其要注意的一点,这不是一个普遍化的要求,而是对于某些特殊个体的特殊要求。如果说,第一层意思说的是最低伦理底线的话,那么,第二层意思讲的是最高道德境界。孔子大力主张的是第一层意思,但他私心向往的是第二层意思,所以,他把它推崇到了“仁”的境界。他也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能够做到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人,这样的人肯定是圣人了,至于这人是谁?他没有说,但肯定他不是说自己。虽然,很难做到,但还是应该努力追求,所以,最后,他说:“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这一句是最好的总结,把两层意思都说清楚了。就是说:“以德报怨”是道的境界,是真正的君子对自己的要求;而“以怨抱怨”是法的原则,是用来约束与管理民众的。对这段话语理解到此,或许孔子才真正心安了。孔子的内心极其丰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么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5:38—48)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Eye 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some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s well. If some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miles.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Love your neighbor and hate your enemy.' But I tell you: Love your enemies and pray for those who persecute you, that you may be sons of your Father in heaven. He causes his sun to rise on the evil and the good, and sends rain on the righteous and the unrighteous. If you love those who love you, what reward will you get? Are not even the tax collectors doing that? And if you greet only your brothers, what are you doing more than others? Do not even pagans do that? Be perfect, therefore, as your heavenly Father is perfect.(Matthew5:38—48)

“以牙还牙”与“爱你们的仇敌”

在前面对孔子的话做一番梳理之后,我们再来读这段《圣经》经文就比较好理解了。这里说的也是两种伦理、两种境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恨你的仇敌”就是“以怨抱怨”或“以直报怨”(李零的解释在这里尤其对称),“当爱你的邻舍”就是“以德报德”。这就是第一种伦理原则或者说法律原则。在《圣经》中,这是在旧约时代奉行的原则,它的本意并非鼓励报复,而是要抑制当时比较常见的过度报复;它不是要发泄个人报复心理,而是要为被仇杀所带来分裂的社区恢复和谐与平衡。这种原则也为我们今天社会所普遍遵行。它对于惩治罪恶、管理社会还是有很大助益的。不过,耶稣基督所强调与命令的是第二种伦理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也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样一种思想,其实在旧约中就已经有了。《箴言》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教导:“你不要说,我要以恶报恶。要等候耶和华,他必拯救你。”(《箴言》20:22)“你仇敌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恐怕耶和华看见就不喜悦,将怒气从仇敌身上转过来。”(《箴言》24:17—18)“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饭,若渴了就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耶和华也必赏赐你。”(《箴言》25:21—22)这里的所引的,前面几句还容易理解;对最后一句,不少人有疑惑,或以为这是讽刺人。其实,这里涉及到埃及的一种习俗仪式,在在这种仪式中一个人把一盆炭火放在自己头上作为向公众承认他的恶行可耻和表示懊悔的记号。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以仁慈对待仇敌,他们就会自觉羞愧,痛改前非,从而化敌为友。

为什么要爱仇敌?

“爱你们的仇敌”的主要理由有二。其一,审判、赏罚、报应的主权在于神,而不在于人。人的判断难免失误,人的报复也难免过当,只有神才是完全公义的,决不以无罪的为有罪,也不以有罪的为无罪。神不喜悦人自作主张,自己伸冤,神喜悦人耐心等候他行赏罚。“要等候耶和华,他必拯救你。”(《箴言》20:22)“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12:19)其二,神的最终心意是使人和睦,“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能达成这一目的,“爱你们的仇敌”才可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本身是被罪恶所传染了,就是想以同样错误的手段达到相对正确的目的,或者说达到一种宣泄的目的。其实,怨本身可能并没有被根本消除,甚至还可能被强化,形成一种连环效应。“爱你们的仇敌”就是要抽掉其中连接的一环,打破这一连环效应,使怨、恶不再传播、传染,从而使德、善获得最终的胜利,就如保罗所说:“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罗马书》12:21)这样,才能达致最终的和谐。“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诗篇》34:14)“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12)“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各书》3:17—18)

“以德报怨”是对谁的要求?

在孔子那里,“以德报怨”是对圣人、对君子的要求;而在耶稣这里,“爱你们的仇敌”是对门徒、信徒的要求。这是一条天国伦理,这是天国对其子民的要求,而不是对一般人的要求,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它的根本理由是:“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成为天国的子民,“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在《马太福音》第五章所说的“八福”中,耶稣也告诉门徒,具有那八种品性的人,能够获得天国的八种福气。“八福”和这里所引的教导都属于耶稣基督著名的“登山宝训”的内容。在《圣经》中,天国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现在的,已经存在的,一层是指将来的,尚未到来的,用英语来表述,就是already 与not yet。前者是不完全的,后者才是完全的。《路加福音》中,耶稣说:“神的国在你们心里(“心里”或作“中间”)”(《路加福音》17:21)此处所说的“神的国(即天国)”就是在第一层意义上说的,一个人只要真正相信耶稣基督及其救恩,他就立即进入天国并成为天国的子民了。而《马太福音》中的这些地方,“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3)“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马太福音》11:12)这些都是在第二层意义上来说的,而且,在福音书中,这种用法占多数。基督徒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耶稣基督对他们的要求,否则,耶稣基督的命令就是不合情理的强制,就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但他们不是凭着自身的能力,而是靠着天国的大能、神的恩典才能做到的。对此,马丁·路德有一段精彩的说明:“基督在宝训里没有谈及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基督徒,却指出除非是基督徒,又有着神的恩典,否则没有人能结出这样的果子,活出这样的行为。”[1]作为完全之人的耶稣基督自己也做到了他所说的,也为世人树立了典范与榜样。他在十字架上还为那些嘲笑、侮辱、鞭打、钉死自己的人向天父祈求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34)这样看来,孔子所期许于圣人的行为在一个普通基督徒身上都能够做到,我们不知道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不是世人所期待仰望的弥赛亚——耶稣基督,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论语圣经对读第十一课思考讨论题

 

一、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

二、“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冲突吗?为什么?

三、如何理解“以牙还牙”?其正当性何在?

四、为什么要爱仇敌?

五、“以德报怨”与“爱你们的仇敌”是对什么人的要求?能够做到吗?

 

 

 



[1] 转引自施托德《基督教文化的挑战》(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第30页,潘苏齐冰等中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