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电影 |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解读(下)
http://photo9.hexun.com/p/2007/1009/135364/b_5E7E641640876C3D0837B1CECAB73D0B.jpg
对自由与逍遥的梦想
唐老师在乡下改造时的生活表现了对自由与逍遥的梦想。唐老师是影片中惟一一个敢作敢为且活得潇洒的人,他的人生经历也极为丰富。他经过了追求浪漫热烈爱情的青年,也经过了随遇而安风流多情的壮年,而当他要追求自己的自由逍遥之境时,却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打击与最大的危机。他没有想到足智多谋、无往不胜的自己竟被一个乳臭未干懵懂无知的乡下小伙弄得不尴不尬,无地自容;他没有想到自己拼着性命、费尽心机得来的女人竟然红杏出墙、移情别恋。他对小队长的一腔怒火与其说是醋性顿起,不如说是自尊心受损后的爆发。这其实不是生活给他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而是命运给他的一个公正的惩罚。这件事表明了爱情的不堪一击,如果说疯女人与李不空的爱情是被偶然事件所强行中断,那么唐叔与唐婶的爱情就是被情欲所逐渐侵蚀的。在与妻子分居的岁月里,唐与林大夫有不清不白的关系;而在乡下的改造生活中,妻子也禁不住丈夫长时间的冷落而另寻安慰。从来没有纯粹一个人的自由与逍遥,享受它的人必然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唐老师的一生,不管是追求爱情时,还是维护爱情时;不管是享受情欲时,还是欣赏自然时,他的最大毛病,都是太自我了,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的肚子,像天鹅绒”。这是一个不怎么地的比喻,一旦被小队长说穿,他就受不了了,本来已经压下去的怒火再次迸发,于是,有了那一声惊心动魄的枪响。
梦想是对现实的美化,也是对现实的逃避;梦想可以成为人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人的软肋。我说姜文具有梦幻性格,而这部电影是一连串的梦想,也就是说他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误导,也有不少的失真。第一个关于爱情与奇迹的梦想非常美丽,但一个女人在把儿子抚养成人之后却因一个梦而疯狂,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第二个关于情欲与人性的梦想倒是深刻揭露了特定年代的人性状况,且还是有真实依据的;至于第三个关于自由与逍遥的梦想则纯粹是姜文式天马行空了,它离历史真实的距离相去万里。在那样一个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年代,一个有海外背景的人,早已经被视为牛鬼蛇神,早已经被当作众矢之的,他到哪里都是大气都不敢出,都得夹着尾巴做人,何谈让他镇日逍遥,喝酒打猎作乐;更何谈对作为当时领导阶级的劳动人民具有生杀予夺之大权。他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任何人的行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的大氛围大背景。这反映出姜文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还是带着一个童心来看世界,观历史。
丰富多彩的电影语言
影片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对应几个主人公的四段生活,反映了自然的节律与人生的变化。疯女人的故事发生在春天,镜头中多春花的灿烂、春水的奔流,映衬女主人公的浪漫情怀。梁老师等在学校的生活安排在夏天,暗示着人物炽热的情欲和内心的骚动。秋天的寥廓爽朗与唐老师追求自由的心绪相应,而冬天的皑皑白雪恰好是疯女人失去爱人后内心一片空白的真实写照。
影片对故事与诗歌的引用自然随意,却又饱含深意。疯女人在树上给儿子讲的那个《树上的疯子》的故事可以说讲的是自己,也可以说讲得是许多的人。井边的傻子数数数到了十三,疯子要问个究竟,结果掉入井中,成为了十四。听别人故事者,也成为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笑话的,也成为别人的笑话。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疯女人在房顶上走来走去,口中颠来倒去不住地念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反映了她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他归来的盼望,恰到好处,胜过万语千言,确是神来之笔。
姜文对声音运用也令人惊叹。影片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如自然界牛羊的叫声、鸟雀的鸣声、溪水的哗哗声、树叶的沙沙声,人世间火车行进的隆隆声、火车汽笛的长鸣声、婚礼上的欢歌笑语声、电影场“抓流氓”的喊声与脚步声。声音最繁富的一个场景是唐老师带着孩子们打猎,这时候,有小号声、口哨声、鼓点声、流水声、雀鸟的飞翔声、清脆的猎枪声、孩子们的欢呼声、被击中野鸡的惊叫声;有的短促,有的悠长;有的响亮,有的低沉;形成了一道声音的盛宴与交响。这与影片所要表现的在自然中获得心灵自由的主旨是十分合拍的。
影片没有自己的插曲,却引用了片中那个年代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印尼歌曲《梭罗河》。用这首歌交代了梁老师和唐老师原来的生活背景,也有力地烘托与映衬了主要剧情。《梭罗河》本来是对家乡美丽山川的讴歌,是对历史光荣传统的颂赞,也是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咏叹,可是在影片中却实际上成为了主人公爱情的挽歌与离去的哀乐。疯女人随波而逝、梁老师悬梁自尽的画面却都伴随着《梭罗河》那优美的旋律,这在观众的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静。片头与片尾所反复吟唱的那首忧伤的俄罗斯民歌与人物当时的心境十分契合,也表达了人心中对永恒的企望。
影片还采用了许多超自然的场景与意象,这也是姜文的大胆与过人之处。如鹦鹉叼走疯女人挂在树梢上的红鱼鞋,嘴里还不住地叫着“我知道我知道”,一下子把她带入了往日的生活之中。鱼在基督教中是复活的象征,用红鱼鞋来牵动整个剧情是合适的。显然,姜文读过一些基督教书籍。片中唐老师发现那个妻子与小队长偷情的山洞,也是借着一只他所射伤的野鸡的引领。类似的场景与意象在影片中还有许多许多:疯女人来无影去无踪;铁锨一挥草坪离岸,铁锨一落草坪合拢;算盘飞到天边外重又落回到原地并摔得粉碎;山洞中的碗碟一拿就碎、一咳就掉;燃烧的帐篷追着火车跑……这些都与整个剧情相应,构成了奇幻世界的华彩部分。
最后再说说片名。片名《太阳照常升起》出自于海明威的同名小说,其实其最早源头应该是旧约圣经中的《传道书》第一章,现代中文译本《圣经》的译文是这样:“太阳上升,太阳下沉,匆匆地赶回远处,再从那里出来。”(《传道书》1:5)这种翻译可能依据了耶路撒冷版英文译文:The sun rises,the sun sets;then to its place it speeds and there it rises.这段出自于智慧的所罗门王的话主要说的是万物流转,万事循环,日光之下无新事,人生空虚无意义。这可以说是对人生的最透彻领悟与最深刻概括,姜文的电影也表达了相近的人生况味,只是带上了些东方色彩和他个人的理解。据说,影片中婴儿降生在铁道上和太阳升起于荒野中的镜头原来安排在开头,姜文觉得这样处理,整个影片的调子未免太灰暗,就把它挪到片尾了,这样,就多少给人一点希望。但如果我们联想到这个婴儿长大后的命运,特别是唐老师那一声不知结果如何的枪声,就会觉得这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安慰,就会让人们再次回到所罗门的千古概叹之中。这也暴露出姜文的天真幼稚或无可奈何。人生的确如此,尽管出生时似乎是鲜花盛开,阳光灿烂,最终却免不了花叶凋零、归于寂灭的结局。
http://cimg2.163.com/ent/2007/9/14/2007091416223987020.jpg
当然,圣经没有在《传道书》时就打上了句号,还有许多的下文,最重要的是新约所完全表达出来的福音。福音的中心是耶稣基督,这才是永不坠落、永不熄灭的太阳。只有当这一轮阳光洒进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的心里时,我们的希望才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梦幻,而会成为坚定可靠的现实。
是啊!太阳照常升起。它是为你升起的,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