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突出语言、动作描写
(2025-09-20 06:58:09)
标签:
语言动作能体现人物性举例杂谈 |
分类: 教学生涯 |
文友王丽萍老师问我:“可否谈谈写小说的注意事项?”
我说:
“我以为,小说特别要突出语言、动作描写,因为这两者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使李逵与林黛玉对话、做事,读者可以预知。新创作的小说中,也要看得出这里的区别。其他方面比如情节、外貌、环境等等,小说怎么写,读者会怎么相信的。”
但言有未尽,就写了这篇短文。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就是在特定背景下面人的故事。环境是铺展故事的背景,情节是牵引读者的轨道,人物是点燃灵魂的火焰。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使人物站在纸上,就要对人物语言与动作精心锤炼。语言是灵魂的呼吸,动作是意志的具象。二者精妙结合,人物就跳出了文字,走进读者心里。
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性格品质。所以,李逵与林黛玉对话、做事,会截然不同。如果把他们语气、感情写得如出一辙,就会贻笑大方。小说里的语言、动作,是“剧中人”的表现,而不是作者。
真正高明的对话,是人物身份、心理与情绪的立体共振。鲁迅《孔乙己》中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是人所共知的腐酸语言。孔乙己对“读书人”身份病态的执着,鲁迅先生表现得栩栩如生。
孙犁《荷花淀》里,四个女人们要去看参军的丈夫。
一个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一个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一个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一个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她们羞羞答答,欲盖弥彰,心存侥幸,各有个性,各人在说各人心里的话。如果让作者说,万人同腔,就味同嚼蜡。
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历经磨难买到属于自己的车,他感叹:“嘿!自己的车,自己的车!”那呼号形的重复,混合着难以言传的激动,凝聚了他发自肺腑的心声。
人物语言是灵魂的映射,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外露。精彩的动作描写,能于细微处洞见本真,动词最有生命力。
鲁迅《药》中,写华老栓接过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那“抖抖的”是恐惧,是对未知力量的敬畏;那“按了两下”,是倾尽家财的郑重,也是对挽救儿子性命的渴望。愚昧、麻木的灵魂,深藏着父爱,由那两个动作悲凉地呈现。
《故乡》中的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捏”、“刺”二字,也十分生动传神。这就是鲁迅的动作描写。
描写语言与动作,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塑造人物的血肉与筋骨。作者深入描写语言和动作,人物才能给读者树起具体的形象。这就是塑造,这就是作者的能力!
估计王老师正在创作小说,不知这篇文稿能不能有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