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日志
(2025-11-15 05:57:46)
标签:
鼓浪屿集美鳌园厦门大学感悟杂谈 |
分类: 旅游随笔 |
第一天上午,我和老伴乘包车到了鼓浪屿码头。这座小岛像精致的贝壳,每个褶皱里都隐藏着故事。南国的棕榈,独特的美食,繁华的店铺,优雅的民宿,处处都在挽留我俩的脚步。
我腿脚不便,在菽庄花园、风琴博物馆漫步后,驾驶员和老伴轮流拉着我,登上日光岩的缓坡。驾驶员既开车又当导游,我们走走停停,上了观光台。我凭栏远眺,那座面向宝岛的郑成功雕像岿然屹立,青铜铸就的披风在海风中猎猎飞扬;当年的铁甲战船,早已变作天边的集装箱巨轮,向世界各地远航。对面若隐若现的金门岛,一片静默,杳无音响。
第二天,车到集美鳌园。那里陈嘉庚先生手植的南洋杉已经浓荫密布。林荫道上的地砖镌刻的校徽: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厦门大学……这个把橡胶园收益换成校舍的华侨,用最朴素的执念在故土播撒文化的种子。从陈嘉庚故居出来,依照驾驶员的指点,看到纪念馆玻璃柜里陈列的账本。那里每一页的“教育费”三个字,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
第三天,游览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的校门,是集鲁迅的字。虽然放假了,还有抱着书本匆匆而过的青年。驾驶员介绍,鲁迅纪念馆的旧书桌上,1926年11月11日书信的手迹:“要救中国,先救人心。”我俩看到后很惊讶,问驾驶员:“你上过大学?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他笑着说:“没有啊,带着客人经常在这里出入,自然而然知道了。”
经过芙蓉湖、白城沙滩后,我们在学校食堂吃晚饭。我们每人一份沙茶面、土笋冻、蚝仔煎。我俩是第一次吃,品尝以后,老伴说:“面条好于西安,海鲜超过青岛。”我答:“饮食也是文化,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吃到扶墙还是吃不完,要不是晚上飞机,真的不愿离开。
我们让驾驶员沿着厦门环岛路绕道缓缓行驶。驾驶员说:“很久以前,这里栖息着许多白鹭,海岛又形似白鹭,厦门就有了‘鹭岛’的名称。”我贴着车窗,看晚霞笼罩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标语。经过防波堤外,演武大桥,书法广场、音乐广场、会展中心海滩等处,驾驶员都一一作了讲解,让我们对厦门全岛有了广泛的了解。
与驾驶员告别时,我感动他三天的辛苦和真诚,给了五百元小费。他给我留下名片,约好下次去厦门还去找他。他给我俩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我俩跟他挥手而别。
飞机冲上云霄时,看到蜿蜒的海岸正在变作发光的金线。我想起日光岩上郑成功雕像,想起鳌园陈嘉庚的功德碑,想起厦门大学的电脑,想起统一的国策。深深感悟到,国土的完整不仅在兵革之利,而在文明血脉的延续传承;民族的伟力不在惊天的壮举,而在民众心底的认同。
虽已时隔多年,但厦门三日,仍记忆犹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