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城与《紧要字》帖
(2024-12-14 06:07:58)
标签:
字帖内容书写国外重视杂谈 |
分类: 万花筒 |
杨安城与《紧要字》帖
246年前,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苏州刻印了一本楷书字帖,取名《紧要字》,平江杨安城所书。
“紧要字”是什么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字。
这本字帖全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字。字帖把它们根据结构、用途、字形等进行了分类,五字为一句,按照韵律,朗朗上口,便于识记。
它的第一部分是:
欲问紧要字,须趁悠闲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千万亿兆,京也数之极。
权衡斤两钱,分厘毫丝忽。
度遵丈尺寸,量准斗升合。
字帖堪称汉字绝佳的启蒙读物。它选材于生活,农耕稼穑、集市交换,衣食住行、寒暑变异等等,都有涉及。它与梁代《千字文》堪称姊妹篇。
《紧要字》以楷书写成,4厘米见方,九百多字,字字一丝不苟,笔笔细腻精准,字帖的句式特点主要体现在用笔精到、点画生动、法度严谨等方面。
它用笔非常讲究,起笔藏露结合,行笔稳健,收笔略顿,点画紧凑,中宫紧收,每一个字都非常饱满。点画之间既有相互关照,又有相互揖让,形成一种顾盼生情之姿。笔画起、收、中截、转折处都稳健自然,提按、粗细、轻重变化多端。骨肉匀称,似有千钧之力,没有“馆阁体”的绵软。
这本字帖不仅是一部书法作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紧要字》,学习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
作者杨安城,浙江山阴县人,明末秀才。康熙元年因张煌言抗清案牵连,与一百余人一起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野荒苦寒,没有生存条件。他于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在宁古塔去世,时年七十。后归葬苏州团山。
杨安城在宁古塔近三十年,从事过教育,当过水兵,也经营过田园,能带动流放者各就所长,发展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他还自己编写教材,工笔书写,以所学教育青少年。他在清朝前期为东北地区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安城去世后,其后人在苏州,将他编写的教材镌刻印行成这本字帖。
从整体来看,其水平绝非一般书法家所能企及。它既有褚遂良楷书的飘逸之感,又兼具行书的灵动之姿,每一个字都令人惊艳叫绝。可惜的是这本字帖却国内鲜见,少为人知,甚至连学习书法的朋友也闻所未闻。
此帖孤本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在日本的影响非常显著。它被早稻田大学珍藏并印制成册,作为书法的入门范本,还有不少中、小学也把它作为教材使用,练习汉字。
这本字帖的作者不是达官显贵,是流放刑徒,负罪之人,地位卑下,无人为之树碑立传,故而姓名未曾显扬,只是在海外广为人知。在国内没有人称他教育家,没有人称他书法家。但他身在草野,默默无闻,还能发挥所学,为社会作贡献。这种处乱世而淡定,受困厄而安然,践行了“匹夫有重于社稷”的精神,现在看来,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