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误解
(2024-02-03 05:10:53)
标签:
不在同一层次种种误解正确对待杂谈 |
分类: 杂文 |
手机公众号上有越剧《红楼梦》,煞是动听。其中有一段紫鹃宽慰黛玉的唱词,感人肺腑。有热心者为之添加了字幕,唱词应该是:
世界上终有良药可治病。
热心者却写成:
时间长只要两样苦士兵。
我看到,虽然用越剧腔调发音相似,但十个字没有一个对的。稍作思考,知道那是不懂越语造成的笑话。不由得想起几件事,都是由于语言产生的误解。
那次,我们四个人去哈尔滨旅行。中央大街有个地下餐厅,服务生是会中文的俄罗斯青年。我们点菜时看到菜单上“烤肉”,我问“什么肉?”她说“猪肉”。我们中间小赵不吃猪肉,就决定少点些。看到一份拌黄瓜价格八块,我想了解一份烤肉的价格,就问“一份烤肉几块?”她说“三块”;我伸出三个手指确认,她点头称是。我想三块钱一份在这样高档的地方,不会有很多,就点了三份。
结果送上来的三份,每份三块烤肉,烤肉是每边将近五六公分的立方体。我们一看傻了眼,还有一桌子菜,这三份九块烤肉怎么吃得下?小赵的先生何老师说:“点都点了,慢慢吃吧,能吃多少吃多少!”我们一边吃一边思考,原来她说的三块是一份三块烤肉,我说的三块是一份三块钱。
她和我说的不是一个目标!
秋天,我们乘内弟的车去三林游览。三林是林姓父子三人,最早开发的上海郊区古镇。内弟停车后找到一家饭店,告诉我们门牌号码,让我们自己过去。我和老伴沿着河边且逛且行,远远看到一座桥横亘在河上,便问小店老板,某某饭店还有多远。老板说:“快了,过桥就是。”
到了近边,我俩徘徊瞻顾,想找登上桥面的台阶。路边阿姨问清我们要去饭店,走出门来,用手一指:“向前直走,四五十米。”原来先前老板说的“过桥”,是指从桥下穿过,不是从桥面通过。幸亏阿姨及时指明,不然,我腿脚不便,费尽心力翻过桥也找不到饭店。
他们所言,都没有错误,但不是一个内容。
我从西藏北路老房子搬到新居后,接到一个快递小哥的电话:“你在家吗?”
我说“在。”
“你开门!”
“好。”便随手按过开门键。
过了一会儿,电话又来了:“你怎么不开门啊?”
我回答“开了呀”,猛然想起搬过家的,就问他:“你在哪里小区?”
“西藏北路啊。”——他不在我的小区。
我告诉他:“我在家,不是西藏北路的家,现在不住在那里。你把快件放到门口理发店吧!”那个理发店老板是我的朋友。
我对他说的地点不一样,所以,找不到门径。
人们在语言能力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许多障碍,容易产生误解。有的双方说的不是同一个目标,有的不是指同一个内容,有的不是指同一个地点,所以难有共识。我们要预先了解语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杨绛说“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觉得不对。”所以,只要不在一个层次,就少有共同语言。说得过来的多说,说不过来的少说,临机处置,不能千篇一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