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纳闷
(2023-07-08 05:17:23)
标签:
唱词艺术欣赏能力杂谈 |
分类: 杂文 |
几年前,听到一首歌,它清丽纯澈,空灵穿透,古色古香,提魂摄魄,像潺潺流水涤荡心胸,是我期待的天籁之音。它是崔开潮作词、刘洋作曲的《声声慢》。开头三句的歌词是:“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太好听了,它使我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打开家里的音响,迅速学会。平时睡里梦里,常涌起它的旋律。还不厌其烦地发给朋友分享。
听着旋律,又开始琢磨它的词句。上来一句“青砖伴瓦漆”,就觉得后面两个字不能理解。我认为没有“瓦漆”这个词,果然百度里也没有解释。查询歌词整句解释,说是“青色的砖块伴着瓦片和溪水”。可原文“漆”与“溪水”毫无关系,显然是牵强附会。我纳闷,作曲这么好听,歌词算唱的什么?听说它还上过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2023年元宵晚会!
追本溯源的旧习使我朝思暮想,夜不能寐。明明唱词写的“瓦漆”,演唱唱的也是“瓦漆”,怎么可能变成“瓦片和溪水”?我纳闷,百思不得其解。要说理解能力,我还是充满自信的。其它歌词比如“晚风中闪过几帧从前”,我一眼看得出省略了“画面”;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我不思考也知道省略了“山”;“你是我守候的温柔”,我立瞬间明白“形容词变名词”……这回怎么不懂了?我纳闷。
多年来,我乐意回答别人疑难,这回也轮到我向别人求救了。我向广州和北京的朋友发去英雄帖,请求解答“青砖伴瓦漆”。南方的朋友聚集了许多国学名流,刚出版了“某某鉴赏大辞典”,正轰动学界,踌躇满志;北方的朋友中有一位长占“百家讲坛”,久已声誉卓著,名震遐迩。我觉得他们回答我的问题,应该不费吹灰之力。
我很快收到答案:南方的说,应是瓦上的漆画,是美化房屋用的,还发来图片作为佐证;北方的朋友说,这不是李清照的词,把它当作一般的歌看待就行。我问的是“青砖伴瓦漆”,没有问是谁的作品;瓦上的装饰,古称“五脊六兽”,那是窑里烧制的,与漆画距离遥远,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回答非我所期,我纳闷。
纳闷还不止这些,别的歌词里也有。不说“天下为公我为母”、也不说“霸王收起剑,别姬已走远”,说了显得我低俗。就说那首很好听的歌,演唱者声音嘶哑,带有磁性,动人肺腑。其中“她似九天一仙姝,眉点朱砂阑珊处”也令我费解。我知道,“阑珊”是指“将尽”,灯火阑珊,春意阑珊,夜雨阑珊,繁华阑珊,游客阑珊,诗情阑珊等等,不胜枚举。组词的时候,往往“阑珊”之前有个名词作为主体。可“眉点珠砂阑珊处”主体是什么呢?朱砂是古代女子点在两眉之间的呀!我纳闷。
还有的歌,本来歌词明了,也挺动听。可唱着唱着,来了许多念白。既像山东快书,又像天津快板,以说代唱。演员吐字技术又好,几十几百字,噼里啪啦一气呵成。他们边念边舞,全心投入,如同电光火炮,连续爆响,略无间断。我反应迟钝,耳朵跟也跟不上,因此,压根儿不知道演员在干嘛,反正不是唱歌。我纳闷。
艺术作品,要使受众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引起共鸣,才能发挥宣传作用。要是到了受众看不懂、听不懂的地步,这是成功呢还是失败?我纳闷;群情汹汹,呼声迭起,是真的没有听到还是装聋作哑?我纳闷;是我老了,审美观跟不上艺术发展的节奏,还是艺术的发展走上了歧途,斯文不再?我纳闷。
我好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