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风之遇箫”的遗憾

(2021-09-30 16:56:58)
标签:

名印

专访未得

临摹未成

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杂谈

分类: 心灵感悟

    “若风之遇箫”的遗憾

 我对心仪一生的吴昌硕名印“若风之遇箫”,感到遗憾不已。

 自幼尤喜书法篆刻,上初中时就曾为高中同学刻制名章。那时一无所有,直到工作以后,逐步懂得了篆刻概要,才开始有了章座和刻刀。我全靠自学,技术慢慢进步。以至后来学生毕业证书上校长印鉴由我刻制,渐渐以篆刻爱好者自居。

 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开山鼻祖,鳌头巨擘。印章“若风之遇箫”,是他的代表作。它青田石料,2.5×2.5厘米,阴文五字三行,错落有致,是他篆刻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他在谈画的时候说过:“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与箫鱼脱筌”。就是说,艺术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要像鱼脱了钩、风遇到箫那样发挥自我,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高尚境界。这枚印章,正达到了他提倡的艺术高度。

 我知道它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曾三次拜瞻未果,遗憾至今。

 第一次,学校教师去杭州旅游,我问酒店服务生:“博物馆在哪里?”她说“上城区粮道山18号。”我兴冲冲乘公交赶了过去,却阴差阳错到了“杭州博物馆”,不是浙江省博物馆!第二次,跟朋友同行,问准了西湖区孤山路25号省博,进去以后遍寻无着。我问管理员“吴昌硕若风之遇箫”展区,她浅浅一笑:“那是珍贵馆藏,一般不展出的!第三次,听说名印正在展出,特地去杭州。因为有重要人物经过,临时封路闭馆,又失之交臂。

 退休以后,我学会了电脑。我百度“若风之遇箫印章图片”,终于找到了它。蓦然相见,就像遇见久恋的情人,几乎叫出声来。我天天看,日日品,它的谋篇布局,用刀粗细快慢,笔画断续,所有毫发细微之处,都了如指掌。终于悟出了吴昌硕大师顶天立地的高度,无人企及的艺术功力。

 “风”字,上紧下松,令我立即想到“疏能走马”,似若通风透气;“箫”字,多处缺损,“善用残损”得到充分的体现;“若风”、“之遇”四字,不是四个等分,而是“若”小“风”大,“之”大“遇”小,字法多变,千奇百怪。整个印章以冲刀为主,切刀为辅,生猛淳厚兼而有之,古朴苍劲。我如走火入魔,百看不止。

 仔细揣摩,无数心往神驰。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整天对着电脑看,看得见摸不着,为什么不重为冯妇,自己临摹?要是刻成了,每一本书上都盖上这枚印章,睡觉也可以放在枕头边。” 虽然病后右侧肢体失灵,但前年搬家的时候,刀具、章座、各种章料都没有丢弃,未曾减少。十几年过去了,病情没有爆发,自信能够重操旧业。

  我想做就做,磨了刻刀,取出石料,涂上朱标,夹上章座。临摹如同写字、绘画一样,不是创造,无需反写篆字。再说,“之”、“风”二字篆书正反一样,“若、箫”二字正反差异几可忽略,“遇”字篆书也不难。更因为我已经反复读印千百次,胸有成竹,能够默写。所以,我拿起平刀就刻。

 先刻“若风”,刀随手势,丝丝作响;石应声响,立现阴文。自己感觉良好,信心满满。歇了一会,刻“箫”字。“箫”字独字成行,笔画偏长。可惜一刀下去,歪了。心想补正,又一刀,更歪。这个字的气韵,完全像一个漏了气的气球,绝对力所难及不能完美了!——太遗憾了!

 我停下手,看着这枚刻了两个半字的废弃作品,感慨万千:

 我想瞻仰大师的名印,三次亲往一无所获;我想临摹大师的名印,费尽心血半途而废。也不奇怪,老病以后,许多的时候,当然会与遗憾为伴。命运本来就是这样安排的,要面对现实,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啊!

       “若风之遇箫”的遗憾
                   吴昌硕  若风之遇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区的绿化
后一篇:吃蛋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