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藏书是用来读的,这毫无疑问。藏书多了,就需要“维护”,主要是怕被虫蛀或受潮,所以需要“晒书”。当然了,现在的藏书条件古人是不能比的,但是,现在有多少人有多少书晒,恐怕得打个问号。现代社会,什么都讲“速成”,“浏览”和“溜达”已成普遍现象,并成“时髦”,不仅是纸质图书阅读碰到“障碍”,就是网上阅读,大多也习惯于表面游走--快速浏览,很少有专著某一点或某一“册”的。据有关资料,科学家对线上大英图书馆和线上学术网站的使用者行为分析后发现,这些学术期刊的读者,近几年都倾向只读一辆页就跳转另一篇文章,而且都不会回到同一篇文章。很少看到有读者在同一篇文章连点几次,而且没有将一篇文章全部读完的。
对这个问题无须大惊小怪,科技改变文化,阅读变成了浏览,这虽然很无奈,但又是发展的必然。许多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回归传统的阅读方式,结果被人们嘲笑为哗众取宠。我们的阅读方式被改变,晒书还有多大意义!其实,晒书在古代也是迫于无奈,因为那时候的藏书条件差,如果不晒书,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古籍恐怕寥寥。和尚工作20多年,藏书几千册,不晒书,一样保存完好。现在有人提倡“晒书”,其动机也许是提醒读者要保持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要被网络这个书的“敌人”打败。也许有人会发笑,人类出版史上,书的敌人并非蛀虫和网络,而是人类自己。可以说,人为的文字狱和焚书,一直伴随着人类苦难的出版史,从秦皇焚书坑儒到大清帝国的灭亡,但是封建王朝灰飞烟灭后,阻碍出版事业发展的桎梏却并没有被一同埋葬,悲剧仍然在发生,如果有人读过陈寅恪先生的《寒柳堂集》,就知道和尚并非危言耸听....
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我还是喜欢读纸质书,尽管我的笔记本里收集了比书架上还多的“书”,尽管朋友给了国图的高级用户的权利,但还是喜欢手捧一本书或倚或躺在沙发上闲适地漫不经心地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