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的端午节,也是作为法定节日后的第一个端午节。
至于端午起源于何时,传说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这里不说它。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节日,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传说,节日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延续一种精神,传递一种共同的文化,端午节也不例外。端午节要早于屈原而存在,和屈原结合在一起,大约距今才一千多年。为什么要和屈原结合在一起?那么多文人骚客文臣武将,单单就把端午节戴在屈原的头上?因此闻一多先生说,谁最先想起将端午节和屈原结合在一起,我佩服他的无尚智慧。屈原并非帝王将相,一生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的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等,一般老百姓根本无法读懂,那为什么千百年来,每到他的祭日,上至帝王下及百姓都来祭奠和怀念他?为什么他的名字在中国却妇孺皆知?这是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他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美德的标志,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一个源头,屈原的灵魂、思想、以及他光照日月的作品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彪炳青史,德范千秋,历经千百年沧桑而不衰,屈原所代表的毅力和坚韧,已经上升到了凡夫俗子难以仰望的高度,成为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一座文学上的丰碑,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中华儿女,屈原精神的“教化”作用是不能忽视和低估的,所以闻一多先生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才是真名士。”(当然,仅从文学成就上说屈原伟大,对屈原有一种贬低的意味。)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果不与时俱进,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如果不一脉相承,是劣等民族。不管物质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倘若数典忘祖,抛弃了属于本民族经过千百年过滤而沉淀下来的精华,一味地去追外来文化,会被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耻笑。端午的魅力都因了屈原,自汉以来,有刘向为之作集,有贾谊为他作赋,有司马迁为其立传,有李白作诗苏轼撰联,还有朱熹为其集注。现代,有鲁迅为其作赋,茅盾为他题词,那么多骚客文人总是在端午这天,去汨罗江畔、屈子祠堂追思凭吊,就是因为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韩国的“端午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当时的确惹恼了中国许多人:这端午节明明是咱中国人的,你韩国咋去“注册”呢,这不是在明目张胆地“抢”么?
回头想想,人家韩国尚未“申遗”的时候,咱们干什么去了?有多少人记得端午节?又有多少人在过端午节?拿句时髦话说,叫做“失去了才觉得珍贵”。
不过,和尚认为,韩国在“申遗”的时候,肯定不是写的汉字,何况“端午祭”还不是“端午节”。既然如此,端午节还是咱中国的。虽然“端午”还在,那,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
......
(嘿,咋这么早呢?耳朵嗡嗡叫,该睡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