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沛东和余秋雨

(2008-03-28 10:05:07)
标签:

青歌赛

徐沛东

余秋雨

评委

点评

杂谈

分类: 冷眼旁观

    第13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举行中,这届比赛的特色和评委的公正性不用说,和尚想说说在比赛现场担任评委的两位名人:徐沛东和余秋雨。他俩坐在一起,从台上的表现以及各自的为人,都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有极大的反差。
    和尚知道徐沛东是因为歌曲《我热恋的故乡》,那是八十年代,这首歌曲有点摇滚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就注意了曲作者徐沛东。知道余秋雨是因为和尚一直订阅《收获》,了解余秋雨是因为那年春节和大哥相聚,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大哥大学毕业,由于家庭成分和社会关系的缘故,大哥毕业待分配,后来到了一个农场劳动锻炼,改造一段时间后,发配到当时的渡口市(现在的攀枝花市)。大哥对文革中的一些事情有些了解,给我介绍了石一歌。
    在本届青歌赛上,余秋雨吸取教训,所犯错误没有以前多,倒是快人快语的徐沛东先生犯了一些错误,那就是将《绣荷包》误为《绣金匾》说成是陕北民歌,但是,在下一首歌曲点评的时候,及时纠正了自己所犯错误,作为一个名人,有这种态度,真的令观众感叹和佩服。可是余秋雨呢?在本届点评时所犯错误没有以前多,却利用点评的机会,为自己以前所犯的常识性错误进行“更正”,而这种更正又不明说。比如在考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那一句不是出自于《滕王阁序》的点评时,特意指出“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虽然没有去过岳阳,但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把洞庭湖、岳阳楼写得很美”云云,然而在他的散文中,却说范仲淹是登临岳阳楼所赋《岳阳楼记》。如果在此他能像徐沛东先生一样勇敢地说明自己的错误,那么余秋雨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作家、散文大家。最近他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为什么在文化上做了一件真正的好事,总会被批判成坏事呢?”的疑问,可是,你为什么不扪心自问呢?拷问别人,为什么不拷问自己的良心?要别人忏悔,自己为何不对文革时期所犯错误进行忏悔呢?建议余秋雨在以后的赛事中尽量少点评,以免“言多必失”,造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结果。

    不管怎样,我还是推荐年轻人读余秋雨的散文,虽然他的人并不如他的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