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世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行为

(2007-03-26 09:10:21)
分类: 随笔小札

    唐代文化以其恢宏雄浑、壮美大方的气度和魅力光耀于中华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论坛上,唐代文化的繁荣,令我们的祖先和后辈都值得骄傲。这一时代,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继承古老传统,以通变求新意的民族特质。以诗歌为表征,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孟浩然诗画融入田园山水派,奏起了时代最强音。史地的发达、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代表民间文化的传奇、俗讲、百戏,以及具有启承转合功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和声与伴奏。还有佛教的融入和道教的昌盛、儒学的兴旺,三教争衡,多元并进的古今中外的知识学问信仰精神大融汇、大碰撞、大提高、大发展,这一切都是大唐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表现和浓彩一笔。而这一笔的最初书写者,当属贞观朝的君臣们,没有李世民、魏征等君臣与时俱进的政策,文化何以兴旺、经济何以强盛?
    贞观君臣在制定政治经济政策迅速把目标由“戡乱以武”引向“守成以文”的同时,在文化发展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造成“治国以文”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文化政策最大的特点是:文化和治国、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命运紧密相连。历史上很少有王朝如唐代文化千姿百态、绚烂壮丽、自由开放、奋发向上,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和热烈高歌,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乐观精神和豪放雄伟的恢宏气魄,给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可贵的遗产。
    贞观初,中央政府把繁荣学术和发展文化提高到治国成败的高度来对待,真正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真正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贞观君臣们充分吸取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探究出“近代君主治国多劣于前古”的原因,主要是“重武轻文”(也就是我老家流传的“有文穷不久,无文富不长”的俗语)。这些君主不懂得“戡乱以武,守成以文”的治国方略,导致“儒行既亏,淳风大坏”的局面。基于此,他们把贞观致治与乱后思教的“行儒识理”紧密结合起来;把繁荣学术和发展文化作为文治政策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早在武德年间令狐德棻建议修史,至贞观时,孔颖达、颜师古考订“五经”,李延寿自撰前朝史,随后,李世民又令宰相挂帅开馆修史,李世民还亲自参加编纂,还为史书亲自撰写部分文字,一时间,名师硕儒、俊彦秀士“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贞观政安》卷七·崇儒)在贞观一代,统治集团上自入阁为相者,下至州郡刺史,都提倡文治推行文治,信用人才广罗人才,真正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那真是“三代以来所未有也!”的文人政治。
    接下来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贞观时期,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目的就是加强封建统治,为宣传统治集团的思想培养大批的治国人才。贞观时,中央有国子学、太学等“国家级大学”,东宫有崇文馆,门下省有宏文馆等“部属高校”,这些学校主要招收皇亲国戚、大官僚亲属和贵族子弟。地方学校以州学为主,招收部分庶族子弟,以培养下级文治人才。史称贞观“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贞观政安》卷七·崇儒)为了提高教育的地位,加强对学校的封建儒家理论的宣传,李世民还数次亲幸国学,经常诏德高望重、学贯古今的经学大师到长安(首都)讲学。为了统一教材,命颜师古、孔颖达考定《五经疏义》作为全国教学正本付国学施行(去过西安碑林者,想必都见过《五经疏义》碑)。对品学兼优者都擢拔为政府官吏。历史上像贞观朝那样高度重视文化、悉心培养知识分子,并重用有学问的人,古今帝王能同文臣儒师亲密和谐,如同鱼水始终者,李世民属第一人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积善成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