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冬天,江南举人顾贞观寓居在北京千佛寺,想起流放在宁古塔的同乡文友吴兆骞时,百感交集而挥毫写下的《金缕曲》两首。词中“季子”指吴兆骞。吴兆骞何许人?乃清朝初期江南之名士、“丁酉(顺治十四年(1657年)科场案”中的受害者之一(网上可以搜索关于此案的始末)。
词是书信体,用典不多,浅显易懂。第一首是安慰朋友,语言朴实近家常话。顾贞观妻子早丧,孑然一身寓居北京,而其友吴兆骞尽管远戍荒凉之地,抛母别子,但毕竟有妻相随在侧,故云“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这是让朋友感到:自己并非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借用大家熟悉的申包胥哭秦救楚的故事,以表达朋友间的承诺。第二首词主要写顾贞观自己,倾诉十多年来对朋友的思念,并以杜甫自比,以流放夜郎的李白喻朋友吴兆骞,故有“杜陵消瘦”、“夜郎僝愁”之句。末句“言不尽,观顿首”本是书信结尾常见的套话,但用在词中却显得自然而亲切,将平常语度入音律,可见作者炼俗为雅的文字功夫。这首词不是苦心经营精雕细刻而成,也无名言警句或惊人之语,但自流传以来,却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清词中传诵最广最久的杰作之一,以至词论家陈廷焯誉为“千秋绝调”。
关于这首词所联接的故事,版本很多,也为文学爱好者所熟悉。吴兆骞终于结束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绝非是他的眼泪感动了命运之神,而是这两首词深深地打动了一位满洲贵人--宰相明珠的公子纳兰性德。作者的附记中这样说:
二词容若见之,为泣下数行,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余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恳之太傅,亦蒙见许。而汉槎以辛酉入关矣。附书志感,兼志痛云。
“河梁生别之诗”即《昭明文选》中托名李陵与苏武的“别离诗”,“山阳死友之传”则指向秀悼念亡友嵇康的《思旧赋》,此二为古典诗文中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顾贞观这两首《金缕曲》情之真意之切,丝毫不让前贤,故容若说“得此而三”,即与《别离诗》和《思旧赋》比肩而称。纳兰性德乃性情中人,人品和文品都值得称道,既然被词所感动,便说动父亲明珠宰相,为营救吴兆骞斡旋奔走,吴终于于五年之后生还北京。纳兰性德后来在《祭吴汉槎文》中说:“《金缕》一章,声与泣随。我誓返子,实由此词。”这样一个动人故事,流传后来,版本甚多,其一曰顾贞观设计营救吴兆骞,会明珠宴客,明珠举巨斛谓顾氏道:“饮此杯,为救汉槎。”顾素不沾酒,可是却将酒一饮而尽。明珠笑曰:“我这是玩笑话,你即使不饮此酒,我岂有不救汉槎的道理。”(袁枚《随园诗话》载,大意如此)。还有的版本说吴兆骞返京后,因小问题与顾贞观闹矛盾,顾也不辩。有一天明珠召吴小饮,入书房,见壁上大书曰:“顾某为吴汉槎屈膝处。”顾贞观竟为救朋友脱离苦海而屈膝下跪,吴顿觉羞愧难当。因为有这些传说,顾贞观其人其词,便成了有清一代士林津津乐道的话题。
读顾贞观《金缕曲》,既感叹古人义气之重,友情之纯,也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是我多年前读到的一句话,但忘记了是谁说的。是的,真正的友情是没有杂质的情感,一个人如果带着很强的目的性与人交往,那就是有所求了,那么友情就是“求”的装饰,一旦目的达到,装饰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这功利社会,象顾贞观与吴兆骞这种“无所求”朋友关系,恐怕很难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