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001mEQvDgy6J1eC3EY272&690
关于意识
“精神医学”这一领域出现以后,“意识”这个概念开始被医学界所认知。但是,在这以前,关于“心”的研究,只限于心理学范围之内,没有进入医学的范畴。
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精神压力是导致胃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过去人们却认为“仅仅因为担心就会出现胃穿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现在的医学界多数人都承认了精神压力是胃溃疡的原因。医学界的常识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即使没达致胃溃疡的程度,但因担心焦虑致使胃部隐隐作痛,这是许多人都有的经验吧。甚至有人说,因为压力过大,仅仅一周,胃上就开了个孔洞。
胃壁是人的内脏器官中最强韧的部位,它能承受强烈的胃酸的侵蚀。如此坚韧的胃部,却仅仅因为“担心”而遭到破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担心”这一意识使得形成胃壁的细胞对胃酸的抵抗力变弱,在强烈的胃酸也就是盐酸的作用下细胞遭到破坏。就是说,“意识”可以破坏细胞本身,这个说法一点也不错。
据说,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因为担心经营上的问题,而导致“血尿”。因此,不限于胃部,我们人身上多达几十亿个的细胞,都会在我们的“意识”的作用之下,或者活跃起来,或者衰弱下去。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意识”对于人的健康影响极大。所以听说有一种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意识,使病弱者能够提高自己身体内部的免疫力,从而促进健康。
所谓“科学”,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判断事物的正确的基准。但实际上,这不过是针对物质文明而言的“科学”,而精神科学,即对于意识和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人们普遍认可的判断基准。经常有人对我说:“稻盛先生,你老讲意识,那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常识的”。
那么,科学和意识真的毫不相关吗?不对。“现在的科学全都是意识的产物”,有人在书中这么强调。比如,“希望在天空中飞翔”这样一个念头,这样的“意识”跃动,促使人不断钻研改进,结果就发明了飞机。这样说来,科学在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种意识。
我的观点与此相同。我认为,创造物质文明、创造科学的,原本就是意识。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先生,是二战以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他说:“所谓发明、发现,只有在被证实以后才成为科学,在这以前,它属于哲学的范畴”。例如,伽利略提出“地动说”时,遭到了当时基督教社会的激烈的反对。但伽利略却说:“即使反对,地球照样在转动”。就是说,地球转动这个事实在被证明之前,它只是某些人所持有的哲学、信仰而已。所以,一切都起源于“心的作用”,一切都是从意识开始。所以,“意识”这个东西极为重要。
那么,所谓“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摘自《心学--稻盛和夫的哲学》
曹岫云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