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作者文丛 |
二“人格·理念”的含义
“人格·理念”日文叫“考え方”,直译为“思考方式”,也有人将它译成“想法”、“思维方式”、“态度”等等。在日文中它是个常用词,含义比较宽泛,稻盛先生在不同场合,分别把它解释为哲学、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人格、理念、观念、信念、理想、思想、意志、意识、精神、心、心态、态度、情绪、愿望,等等。中文中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单词,可以包括这么多的含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但在方程式中它是第一要素,它的基本含义是清楚的,不难理解。在本书多数场合,我把它译成“人格·理念”。虽不能涵盖日文“考え方”的全部内容,但可以说基本正确,而且与“思考方式”、“思维方式”这种不太常用的词汇相比,容易为普通的中国人所理解。同时这个译法也得到了稻盛先生本人的首肯。
我认为可将“人格·理念”分为两个侧面。
一个是人格的侧面。正面的比如:公正、诚实、开朗、勇敢、谦虚、善良、克已、利他,等等。负面的比如:不正、伪善、卑怯、傲慢、任性、浮躁、妒嫉以及自我中心,等等。
另一个是科学的侧面, 就是“认识论”, 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循环。由五官从外界收集各种必要的信息,用头脑加以分析,从复杂现象中导出事情的本质,据此制定计划,然后实行。在实行过程中继续收集信息,再分析,并对照计划,作必要修正,然后再实行这样一个循环,简单讲就叫“实事求是”。先是正确认识事物,然后是拿这种正确认识去改造事物,或创造新的、美好的事物。
人格侧面和科学侧面相辅相成。稻 盛先生说:“充满利己的心目中,只呈现复杂的事像,利己的动机,势必模糊问题的焦点。” 就是说利己主义者不可能坚持“实事求是”。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时候事情本身很简单,但因为当事人有私心,又要掩饰,掩饰私心,掩饰真相,事情就复杂化,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叫人弄不清,人际关系也因此复杂起来,变得棘手,难以处理。因此一个人格高尚、心地纯洁的人,不受私心蒙蔽,就容易看清事实真相,看出事物规律,并勇于按事实、按规律办事。就是说,只有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始终实事求是。反过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持或提升自己的人格。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