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土朝圣路(特篇)---奔子栏概况

(2007-04-03 01:35:12)

一、概况

德钦县奔子栏镇位于金沙江畔西岸,东与四川德荣县子庚乡和香格里拉县的尼西乡隔江相望,南连本县拖顶乡,西靠本县的霞若乡,北接本县升平镇和羊拉乡,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

关于奔子栏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任赞普,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的奴隶制度的吐蕃王朝。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进藏途经今奔子栏时,在这片果树、柳树成荫的坝上逗留了数日,每晚还与当地的百姓一起跳锅庄舞娱乐。公主走后,人们便把这片坝子称为“公仔拉”译为公主起舞娱乐的坝子。事实上文成公主是从长安经甘肃、青海进藏的,根本没有从云南入藏,但在滇藏茶马古道沿途到处都流传着有关文成公主的传说。其实,吐蕃时期也有一位南昭公主“姜萨取追”远嫁吐蕃,与上述传说相印证。

奔子栏镇内使用康巴藏语方言。生产、生活以及各种节庆和祭祀活动,都延袭藏民族的风俗习惯。

奔子栏镇位于交通要冲,历史上,这里是滇藏茶马古道重镇,有著名的滇藏咽喉——金沙江渡口。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民族手工艺制品的生产地,特别是木碗、糌粑盒、藏式折叠桌、酥油盒等,工艺精美,在藏区很有名气。

境内有享誉藏区的藏传佛教寺庙东竹林寺,该寺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藏区著名的十三林大寺之一,198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迪庆境内唯一的藏传佛教“帕巴觉姆寺”(尼姑庵)等。境内白茫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其它重点保护动物云豹、雪豹、黑麂、兀鹫、金雕等的栖息地,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澜沧江黄杉、大果红杉、油麦吊杉、云南铁杉、红豆杉、桢南、黄杜鹃等珍贵树木的生长地,尤以黄杜鹃种类丰富。在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里还可寻找到虫草、贝母、天麻、胡黄莲、黄茂、茯苓、木香、大黄等许多珍稀名贵药材。另外,金沙江峡谷、书松瀑布、天池湖、黑湖等自然景观也十分壮观。

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是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藏族歌舞艺术绚丽多彩,独具特色,为世人所公认,而在繁星闪耀的民族歌舞中奔子栏锅庄独秀一枝,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光彩,尤其引人注目。

 

二、服饰

奔子栏锅庄服饰还沿袭着传统的着装,男子上身一般穿白茧绸长袖衣,身着咖啡色氆氇楚巴,套左袖袒有,在锅庄舞场中表示对活佛及长辈的尊敬,头戴金边帽,足蹬长统藏靴。楚巴下摆垂至膝下小腿间,下摆均不镶虎、豹、水獭等皮饰,在唱跳锅庄时,不准佩戴银制腰刀。这充分体现了奔子栏人保护生态、关爱生灵的美德。男子长袖长袍的服饰特色使男子锅庄舞动作粗犷奔放、潇洒刚劲,充满阳刚之气。女子服饰也很有特色,不象其他藏区要穿长衫长袍。一般上身内着长袖白茧绸衫衣,外罩锦锻坎肩,镶云头金丝线边饰,无领,以银环挂扣于领口,讲究层次和色调,下着曳地白色百褶裙,腰间缠丝绸及毛织花带,发辫用黑、红、绿等彩色丝线编盘头部,外绕红头帕,足穿高腰藏靴或皮靴,喜欢佩戴镶珊瑚、绿松石的金银长坠耳环,左右襟挂银制“桑斯”一对,胸前多挂戴护身佛,佩戴有珊瑚、玛瑙、绿松石、海贝化石“絲”等组成的项链。“冬此”,用银丝线绕在五彩丝线上,挂于背部。长50厘米左右,直径1—2厘米,“依海”一种用纯银制作挂饰,镶绿松石、珊瑚等挂在左腰处下坠,“巴伙”,属于针线包一类,圆形,直径8—10公分,做工非常精美,外圈包有金丝布,中间由两种不同色彩的金丝布拼圆,圆底脚处垂有五彩丝线为须,挂在右腰处下坠。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协调,跳起锅庄,佩环叮当,串铃桑桑,典雅端正,丰姿绰约,颇具古典女性之美。

奔子栏是一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具备最充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地区,近几年,奔子栏锅庄舞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99年应日本国文化厅邀请,经文化部立项批准,奔子栏锅庄舞作为具有典型藏区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应邀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于1999年10月13日赴日本山梨县、青森县、东京庆应大学参加演出及民间艺术研讨会,在艺术节表演中,奔子栏绚丽斑澜的服饰与异彩纷呈的歌舞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倍受观众欢迎,迎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演出期间与各国民间艺人和日本各表演团体、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沉浸在一片和平、友好、安详的气氛中,为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了极大贡献,成为本届艺术节最引人注目的参演节目。2000年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演出。2002年参加了由日本、中国、英国等国家在日本广岛举行的《关于藏族的工艺美术和民间文化及它的现在与将来》的国际艺术交流研讨会。

 

三、锅庄舞

    锅庄,藏语称“卓”。锅庄舞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藏高僧萨加·索朗坚赞编著的《西藏王臣记》一书中记载了藏王赤松德赞在西藏山南地区建立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举行落成庆典时曾这样描述:“臣民们个个唱歌,欢跳卓舞,弹奏毕旺,毫不间断,天天如此。”由此证明,“卓”早在公元八世纪前就在民间流传。另外,从“奔子栏”的地名由来传说中也说明了奔子栏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跳“卓”的习俗。奔子栏锅庄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歌舞,无论男女老少均都喜欢,只要能走路的老人,只要会走路的小孩子,都会跳锅庄。他们认为,跳锅庄是祈求地气茂旺、世界和平、吉祥安康。

锅庄舞它是溶入在整个生产生活当中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颂玛尼经、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排比和巧妙的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

奔子栏锅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舞者下身坠地,上身飘逸,动作稳健豪放,变化多样,有时如龙腾虎跃,有时如白云飘盈,刚柔兼备,表演自如潇洒。包容了藏区锅庄的各种特色。只有奔子栏土生士长的人,溶入奔子栏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地道的跳出奔子栏锅庄的韵味,熟悉奔子栏风士人情,民风民俗的士壤中,才能领略和感悟出奔子栏锅庄的韵味和特点。

奔子栏锅庄与一些民间民俗活动庆典、宗教仪式紧密相连,穿插在一些仪式活动中。如穿插在婚礼、迎宾、敬神山(拉斯)等活动中,但顺序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