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和它的精神

标签:
新周刊90后文化 |
分类: 古道西风-写写社会 |
工作多年,会经常收到一些赠阅杂志,商务旅行的时候,也会在机场随时买本杂志翻阅。不过,唯一能够经常买来看的,大概只有《新周刊》了。这本定位于“新锐”的杂志,以其特有的主题式的社会生态描述方式对话中国成长的风格,深深吸引着我。以至于搬过若干次家之后,我仍然保留着每期杂志,包括最初创刊时期的横宽风格的那几本。实际上,除了敏锐、直接、辛辣的文字风格外,这本杂志采编队伍始终持有的直面中国社会变迁的那种洞察力的执着精神,是真正吸引我的原因。
记得还是在李宁公司工作的时候,曾与《新周刊》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当时李宁推出了阶段性的品牌传播主张“我运动,我存在”,并在产品层面打破运动用品一贯男性化的特征,开始发展女子产品。为了配合相关市场策略的传播执行,我和时任《新周刊》市场副总监的乌兰谈成合作,在杂志中开辟“我运动,我存在”专栏,每期推荐一位知性女性,透过采访与读者分享她对运动和生活的理解,舞蹈家沈培艺,央视主持人文清,影视歌模四栖明星瞿颖等都曾接受过专题采访。
基于那次成功的合作,我与《新周刊》结下了缘分。以至于我离开李宁去实力传播工作之后,他们还曾邀请我参加一些活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在三亚,封新城主编亲自邀请我们这些“忠实读者”参加一个座谈会,听取我们对杂志的意见。记得当时我的发言很直接,我说你们的风格有些丢掉了,似乎迷失在中产的浮躁中,以至于当时几期内容辣味尽失,不痛不痒。我说我期待《中国不踢球》之类的专辑还能江湖再现。记得当时在傍晚的夜色中,微醺着南中国海的风以及上口的红酒,封总很诚恳地表示,《新周刊》会坚定地做自己。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今天刚到手《新周刊》最新一期的《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有种久违了的感觉。这期内容主打“90后”,有少女作家蒋方舟对快女争议选手曾轶可的采访,有“与90后交往的10条原则”,有“90后爱与性”的调查,有对“90后贱女孩”包包、阿紫的访问,有“自动脱落的一代”这样的分析文章等等。必须承认作为一本杂志,主观的东西不老少,但能够主观到有深度觉察,有意向认知,能够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对一代人有相对理性的全景认识,个人以为算是不易。
建议市场营销领域的人士都买来一读,尤其是那些以青少年为消费对象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