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中国体育赛事营销论坛"归来

(2007-03-31 21:12:16)
应邀参加由IQPC首次在国内举办的"中国体育赛事营销论坛",遇到不少老朋友,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感触颇多,举例如下:
1,对论坛本身的正面评价:比较职业化,仅有2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及日常服务管理,且该公司同时有另一个论坛在举行,从现场同声传译到会议资料准备,均有条不紊。最令我惊讶的是,按照日程安排,在需要我演讲的时间到来前10分钟,都不曾有任何人来电催促。我曾思虑IQPC怎么这么稳当,居然不担心我会失约?要是换了以前我参加过的其它本土机构组织的论坛或会议,如果在演讲前10分钟还见不到你,恐怕不知道要接到多少电话了。之所以如此安稳,同他们的“预则立”密不可分,从最初的邀请到陆续的跟进,在过去3个月内,他们一直在保持很紧凑的沟通。
2,负面评价:1)听众反映,内容设定过于宽泛,不够聚焦,且时间太长(4天之久,多数与会者第四天已经离会);2)与演讲者沟通略显不足,特别是内容及行程安排,过于“托大”,若不是我在临飞上海前请同事电话确认,险些订不到房间。
3,体育很热,体育很空。与会者既有奥运赞助商,又有广告公司,既有VC,又有媒体;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体育商机的存在,但几乎所有人都说不出到底机会在哪里?商业收益究竟会出自于哪里?
4,专业很近,专业很远。在最后一天由我主持的WORK SHOP上,和几位来自外企的朋友共同探讨了有关隐蔽营销的话题,大家感觉很有收获,我也颇有些成就感;但问题是这些朋友的领导们未必会认为,一个本土体育机构会比那些图有其表的境外公司更专业?他们的道理也许很简单,中国毕竟是第一次的办奥运会,本土机构的经验能从哪里来呢?
5,体育,除了市场还有公益!在回答《销售与市场》记者有关体育场馆经营问题提问的时候,我谈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能完全用市场标准去看待体育场馆运营效率的高下,因为,体育健身设施是公众福利的一部分,就像医院一样。你不能总是用赚取多少钱去衡量它,而应该用设施的利用率去评估其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