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厕上闲翻一本书——《电影知道答案》,忽然发觉近日若干热播电影自己都未曾看过,近半年来唯一的一次是看“疯狂的石头”。不仅如此,喜欢的网球也已经有两个月没摸球拍了(虽然公司有网球俱乐部,有固定的场地)。更不用提自己信誓旦旦买回崭新的电箱琴以及音箱,打算重温13年前做乐队时的HI了。
今天,一位多年好友翻看了我的博客后说,唉,哥们,你怎么除了体育还是体育呀,言下之意,博客中看到的我已经不是他印象中以前那个有着诸多爱好,洒脱自如的我了(就凭这一点,这个博客都应该写下去,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着我忙碌而单调的职场生活,为我提供了思考和改变的可能)。
此刻,无比怀念13年前做乐队时的情景,上班的时候忙里偷闲地背乐谱,练指法,下班后挤在单身宿舍内和乐队成员排练,周末去附近舞台演出,一晚上挣个百八十块钱大部分用来和哥几个喝酒,偶尔有点富余就攒起来去动物园批发市场置办件演出的行头——其实就是最便宜的牛仔服挖几个窟窿眼儿......现如今用过的吉他早因生锈而扔在楼下,新买来还在那里静静地躺着。不过,偶尔去K歌的时候,每每听到熟悉的旋律以及吉他手华美的solo,总会按捺不住活动的手指。
一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改变?俗了吧唧的答案可以装一大箩筐,归根到底,似乎又都回到了社会的现实影响里面去了。记得若干年前去日本参加“世界广告主大会”,一位学者的发言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你要是想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民在追求怎样的生活,那么就请研究一下这个国家的广告吧。这话说来有些道理,比如当下中国的电视广告,喝杯酒,得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里垂钓时享用,才叫“芝化士的人生”;在职场打拼想穿件商务休闲装轻松一下,也被告知要“简约而不简单”......实在被搞累了,就吃点什么什么药吧,反正是“谁用谁知道”。
广告人说,一定要研究受众心理,努力挖掘“consumer
insight”,努力激发他们的欲望,满足其潜在需求。可是,在强大的多媒体轰炸面前,谁有敢说,消费者的群体无意识不是被金钱簇拥下的精心创意所大把大把的俘获呢。
“我”怎么变成了“这样”?也许广告知道答案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