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初冬的小雨过后,中国体育健儿启程奔赴遥远的多哈了(至少从心理上觉得远),从今晚传来的电视画面上看,那里虽然没有北京寒冷,在室外,却也需要穿上一件夹克了。不知道那些练得热火朝天的体育精英们有没有感受到多哈的寒意,反正从他们“领导们”言辞谨慎的表达中,你会感觉到所谓指标和任务的压力。
在洋人的词典当中,体育被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得欢愉而从事的一种身体活动”(印象中好像权威的“韦氏词典”有过类似的表述),但是在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的战争”中,体育基本上被异化了,异化到连它最基本的对人类的教育功能都几乎丧失了。
唉,算了,暂且不去展开这个话题了,说说不久前CCTV的招标大会,福建某体育品牌以超过亿元的价格成为了体育频道的标王,以此为标志,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600多天的日子里,中国体育市场似乎即将陷入空前惨烈的资源与眼球争夺战当中,用一位在某国际知名体育市场机构工作的我哥们的话说,您只要有本事给您手上的资源跟奥运沾上边儿,就算是堆XX(此君用词不雅,在此隐去),也能卖得出去。引用此君之语,绝对没有半点指摘央视之意,恰恰相反,CCTV-5的强势来自于它对市场的占有率,的确可以令其它体育媒体望其项背。我想说的是,奥运热潮固然带动了体育传播的热潮,包括提升了体育赞助的价值,但问题是,中国的体育市场真的因此而迎来春天了吗?
所谓市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供给方和需求方满足与被满足的现实存在,在需求显而易见的时候,如果供给方不给你选择的机会,或者说你没的可选择的时候,你给怎样评估这笔交易是否合算呢?我承认,优质的体育资源是稀缺的,比如姚明和刘翔,说他们百年难遇都不会太过分,他们的市场开发只有充分不充分,管理得好与不好的区别,而不用担心没得卖(包括争夺的头破血流的08奥运资源);可问题是,哪些需要承受国际体育市场压力的项目该怎么办?比如足球,消费者的喜好不会因为中国队踢得差或者中超不够精彩而不去消费足球,他们只是把时间或者金钱消费到了五大联赛上罢了。
电视画面把遥远的多和拉到了我们眼前,然而体育市场的踪迹似乎渐行渐远;08年本来给了中国体育市场一个百年难遇的发展良机,可是一道道的金牌却蒙住了我们的双眼。多哈离我们很近,多哈离我们很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