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有顺评《大秦帝国》

(2009-04-30 12:45:03)
标签:

杂谈

对《大秦帝国》的接受,是当代文学的试金石

                谢有顺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一字不漏地读完了。也向很多的朋友推荐这部小说,包括在很多文学的场合,向做文学研究的一些朋友推荐。我觉得中国当代文学界,对《大秦帝国》这样一部作品的接受,可能成为一种试金石。文学界可能还没人意识到,这样一种写作对文学的意义。中国小说的写作,写作的模式,都已经定型了;包括大部分作家,他自己经验的边界,写作的模式,基本上都已经定型了,大多数人都是凭着惯性在写作,包括我们这些做评论的,也都是凭惯性来选择阅读一些作品。像《大秦帝国》这样一部横空出世的作品,这么巨大的篇幅,可以说是要试验每一个读者、评论家阅读耐心的作品。这样一部作品,能不能把它读完,读完之后能不能真正与这样一种精神世界对话,这是文学界的一个试金石。这在当代文学里都是一个试金石,试验从事文学研究的人,他有没有意识到一种新的变化,一种新的写作可能在出现。所以我对这部作品评价是很高的。

 

我注意到老孟(指孟繁华)刚才提到一个词,叫文学抱负。这个词用在孙先生身上是非常合适的。现在很多作家,其实他们的写作都是凭惯性在写,他没有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他根本就没有问题,他仅仅就是在写而已。如果一个人身上没问题,身上不背负精神的重担, 他不想解答和回答一些问题,他的写作就很难深刻下去。所以看得出来孙先生的文学抱负,不仅体现在他的篇幅上面,更重要的体现在他试图对一个大时代,对一群雄浑的人的内在的生命的对话,他试图理解他们,试图把他们写出来。读这样一部作品,我读的时候是感慨万千。他所描写的这个帝国,这个世界,对比当下的人,对比当下我们这些人身上的狭小、猥琐,我感觉我们像是在外国。如果孙先生描写的是中国,那现在就像是外国。我更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外国人在看一个历史中的中国。确实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这种回溯,这种审视,确实能激起我们很多的东西。这些方面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尤其是导演也谈得很好,我不想多说了,我想从文学方面谈几点看法。

 

第一个,我特别钦佩孙皓晖先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种写作氛围里面,为写一部小说所花的苦功夫和笨功夫。大家都知道,小说是虚构和想象的艺术,但是我觉得,小说发展到今天,可能小说家已经过度地使用了虚构和想象的权力,或者过度地迷信虚构和想象所具有的创造性。我读很多的小说,感觉是,苍白。因为作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对他所写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研究,必要的调查和分析,必要的理解和对话。所以我觉得孙先生这种笨功夫,苦功夫,这种案头工作,为他的写作所打下的基础,是他小说成功非常重要的基石。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就像黄导演说的,他是一个学者。真正的好的小说家,他要写好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他必然要成为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种生活的专家。不是专家,他就写不好这种生活。就像《红楼梦》一样,曹雪芹很显然是他那个时代的专家,所以他写什么就是什么。很多小说家过度迷恋想象和虚构,却不了解他所写的这种生活,他必然写不好这部作品。沈从文先生有一个解释说什么是专家,我印象非常深,他说专家就是要有一种常识。为什么要提倡是专家,就是你对你所描写的生活,时代,要有常识。如果你是一个瓷器的专家,那么瓷器放你手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年代的。如果你是一个丝绸的专家,丝绸放在你手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质地。你是个兵器的专家,兵器放在你手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朝代,大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用它。我从《大秦帝国》里面可以看出,孙先生对研究大秦帝国所花的巨大的笨功夫,案头工作,使得他对大秦有丰厚的常识。所以他写《大秦帝国》,那种风土人情也好,兵器也好,服饰也好,战争也好,包括用词,他都确实是那些方面的专家,在那些方面有常识。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通过虚构和想象。我非常看重他身上这种实证精神。这种实证精神,这种看起来通过一种很笨的方式,来还原一个时代的具象层面、物质层面的工作,我觉得可能比简单的苍白的想象要重要得多。要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可能我们很难对这部作品有一种深度的感慨和回应。这是我第一点很看重的。

 

第二个,这11卷的作品里面站立出来一批雄浑坚定、神采飞扬的人。这些人是历史上本来就著名的人,但是经过他这部小说的形象的塑造,这样一批人站立在我们面前。在一个晦暗的历史布景里面,站立出来。大家可能都注意到,90年代以后的小说,基本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人物,80年代我们都还能回想起一些小说中著名的人物形象,但是90年代以后基本上想不起每一个人物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当代小说没有人,或者没有饱满的人,没有能让人物站立起来,可能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匮乏。但是在《大秦帝国》这部小说里,确实,你会觉得很多的人物,像商鞅,白雪,像白起,王贲,王翦,像秦始皇,包括像赵高这样的人物,确实非常的生动饱满。这是一部有人物的小说。是人物,是这些形象,诠释和承载了孙先生对一个时代、一个帝国的理解,这就使得我们跟那样一个时代对话有了一个载体。他确实把这些人物在一个大争之世的血气,精神,都写出来了。所以我说,他所描写的文明,他认为是原生文明,我愿意用一个词,叫野生文明。我觉得秦以后,尤其是是汉以后的中国,基本上都是圈养的,是养殖的,而他所写的那个时代,那些人,那种思想,都是野生的。真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那种野生的思想,野生的灵魂,活力,那种生命力,那种气度,那样一种胸襟,读起来确实给我了非常多的感慨。而且,孙先生在塑造人物时,他对人物的洞察和分析,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他不拘泥于把这个人写得生动,他还写出了他们的复杂性、深刻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对赵高这样一个形象的分析,对这样一个阉人,那种复杂心理的分析,是有性格逻辑的依据的。比如对扶苏,对李斯人物的分析,都非常的深刻,合乎一个人物的性格的逻辑。对这样一些人物的塑造,他不仅仅通过形象,而且也通过历史分析,性格分析的方式,所以站立起来了雄浑饱满的人物,这是《大秦帝国》非常重要的特色。

 

第三点,他通过这样一部小说完成了与一种文明,一种精神的深度的对话。在这种对话里,他提出了自己全新的历史看法,这种看法当然可以商榷,但我觉得这种看法对于打开我们过去对历史的偏见,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帝国,确实很有启发。我还特别注意看到他对六国灭亡论的分析,包括对暴秦由来的一种分析,包括对秦始皇没来得及立太子所留下的遗憾,  对秦国历史的短暂,它很快就灭亡,对它那种悲剧的痛惜至极,我想每一个人读后都会有非常深的感受。

 

我很钦佩他以一种学者的方式来写小说,他其实突破了很多小说传统的陈规陋俗。由此我在想,他在写这样一种大气磅礴的时代,确实是用大气磅礴的一种写法。孙先生是把大秦帝国看作一个气场,是以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实体来看的,只要有利于他的表达,如果用小说的方式能达到,他就用小说;如果用历史分析的方式能达到,他就用历史分析;如果用理论的方式能达到,他就用理论;如果用论辩的方式能达到,他就用论辩,所以他不乏发表抒情和感慨。可能很多人觉得,小说是不适合议论的,小说是不可以感慨的,我现在觉得,这是对小说的误解。从这部小说看,它不受常规的小说限制,反而极大地开拓了小说的空间和容量,表现出更好的小说形式。我是一点不喜欢那种把小说写得太像小说的小说。我更欣赏那种不受小说的所谓的传统的,所谓常规的做法和限制的小说。至少,孙先生给了我这样一个想象。他里面那么多议论的,分析的,思想的,札记的东西,我觉得这就大大拓展了他这部作品的空间。其实我一直很向往一种写作,就像论语式的,圣经式的写作,它里面也有故事,也有议论,也有感想,也有抒情。其实我们现在的人,回想一下,没有人在生活中是像小说那样说话的,也没有人像散文那样说话,我注意到每个人的发言,都是有叙事,也有议论,也有抒情,也发感慨,也下结论,这种对我们日常对话的模仿,可能是更大的一种小说。没有人专门一天到晚讲叙事,没有人一天到晚讲思想,讲理论,没有人一天到晚发议论,我们都是叙事、抒情、议论夹杂在一起的。就像圣经就是这样一种文本。孙先生在这部小说里,也有自己的很多突破。所以他写的小说不是常规意义的小说,也不是常规意义的历史。他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突破,这是一部大作。所以我个人很喜欢这部作品,我也很愿意继续地来向更多的人推广这部作品。

 

(以上为4月2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评论家谢有顺在“纪念秦统一中国文明2230年《大秦帝国》典藏版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